• 64阅读
  • 0回复

结构调整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11-28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贯彻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

  结构调整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马忠臣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制定“十五”计划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强调要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并对如何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作出了具体部署。从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看,这个部署适时而又正确。可以说,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已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和主攻方向。
  农业结构调整是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农产品告别了长期短缺,农业已开始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同时,在新的发展水平上也出现一些问题:一些大宗农产品供过于求,尤其是低质农产品大量积压,农民增产不增收;随着城镇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加工企业对原料农产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农产品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将日益增大;过去因农产品短缺而长期追求数量扩张的粗放型农业增长方式对资源和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对农业生产要素加以重新配置,以结构优化推动农业向专业化、市场化、现代化转变,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的必然选择,也符合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农业结构调整是解决当前农产品销售不畅、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的迫切要求。目前,造成农产品销售不畅、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业结构不合理,具体表现为农产品大路货多,优质品少,农业名牌更少;农业科技水平低;区域性结构雷同,地区比较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因此,只有通过结构调整,才能满足市场对优质化和多样化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进而实现农民增收。
  农业结构调整是提高农业、农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的迫切要求。当前,我国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还不高:在农业经济结构中,林牧渔业比重偏小,粮食种植业比重偏大;农村城镇化水平不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压力大;农村市场体系不够健全,农产品销售渠道不够顺畅。只有通过结构调整,才能使农业成为有活力的现代产业,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新的增长动力。
  农业结构调整也是迎接“入世”挑战、增强农业竞争力、赢得更多农产品国际市场份额的迫切要求。总的看,我国农业和发达国家的农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只有通过结构调整,才能扬长避短,趋利避害,赢得竞争主动权,扩大市场的回旋余地。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须抓好几个着力点
  农业结构调整既是一项战略任务,又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农业经营方式的深刻变革。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中,应抓好以下几个着力点:
  进一步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科技含量。二十一世纪的农业,不仅是以资源为基础的农业,而且更是以科技为基础的农业。世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正从以价格竞争为主的单一竞争,转变为以质量、科技含量竞争为主的全方位竞争。结构调整必须紧紧依靠科技,把科技进步贯穿于结构调整的全过程。通过品种改良、新品种的开发与引进、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普及和高新技术的应用,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农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同时,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培养一大批科技带头人和合格劳动者。加快科技体制改革的步伐,通过技术承包、技术参股、转包土地等多种形式,实现产学研、农科教结合,使科技成果更快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大力发展民间科技组织,办好各类专业技术学会、协会、研究会等农村技术合作组织。大力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实施农业优质名牌战略。
  切实抓好农产品转化加工。发达的农产品加工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也是增强农业竞争力、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的必由之路。现代农业的国际竞争不仅取决于初级农产品的质量,更取决于整个产业链条、整个生产体系的发达程度。没有农业产业链条的延长以及产品在各个生产环节的多次升值,农业经济效益就难以从根本上提高。在结构调整中,一方面应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把更多的粮食转化成肉、蛋、奶,实现农产品的转化;另一方面,应因地制宜地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同时,加大对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力度,鼓励它们采用新技术和先进工艺,提高加工能力和产品档次。通过开发更多的农业加工产品特别是精深加工产品,让农民更多地分享工业和商业利润,达到加快农民增收的目的。
  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市场机制组织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可以把市场信息、技术服务、销售渠道更直接、更有效地带给农民,是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措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形式多种多样,有龙头企业带动型、市场辐射型、主导产业带动型、专业合作社带动型等等。不论哪种形式,只要能与农民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带动农民发展生产、进入市场,都应予以大力扶持。完善企业、中介组织和农户间的利益分配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内容。可以采取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租赁经营等多种形式,使企业与农民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
  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的发展面临着自然与市场双重风险,农业结构调整要打破原有的资源配置格局,实现农业资源的重新组合,就必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我国自然灾害频繁,更需要加大投资力度,搞好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植树种草、扩大植被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以公路、电网、供水、通信为重点的农村生产生活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为结构调整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大力调整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让越来越多的农民逐步离开土地,转向非农产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我国国情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人多地少,从事农业的劳动力较多,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力较少。如果这种状况不能有效改变,农业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搞好劳务输出,是调整劳动力就业结构的现实途径。应当坚持发展与提高并重的方针,促进乡镇企业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开发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并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充分发挥它们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和推进农村城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还必须搞好户籍管理制度等各项配套改革。同时,积极开展劳务输出,加强对输出人员的管理和培训,不断增强农村劳动力在劳务市场上的竞争力。
  为农业结构调整营造更加宽松的环境
  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既是当前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也是一项长期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因地制宜和尊重农民经营自主权原则的同时,要继续深化农村改革,为推进战略性调整创造适宜的环境。
  加强政策引导。农民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结构调整的主体,也是市场风险的主要承担者。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必须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充分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用政策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结构,决不能搞行政命令和形式主义,切实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为农产品流通提供载体。鼓励中介组织、农民经纪人、运销大户等各种形式的民间组织进入流通领域。同时完善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实行优质优价政策,为结构调整提供正确的市场信号和市场导向。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健全市场法规,加强市场管理,创造和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秩序。
  搞好信息服务。农业信息既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也是微观主体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依据。在农业结构调整中,要适应农业市场化的要求,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尽快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网络,建立健全农业经济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注意总结经验,以典型引路。通过建立农业示范区、示范项目,总结推广结构调整典型的成功经验,引导农民进行农业结构调整。
  始终高度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不断完善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在当前农产品供给充裕的情况下,要避免忽视农业的倾向,处理好“调”与“稳”的关系。调是大方向,是大势所趋,但不能一哄而起,只顾调而忽视稳,甚至动摇农业的基础。要坚持调中有稳,稳中有调。农业若出现大的波折,整个国民经济就会陷入被动,这样的历史教训一定要吸取。我们一定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搞好农业结构调整,既要增强紧迫感,狠抓落实,又要防止急于求成,工作简单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