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我们下基层太少了”——一位县委书记“三讲”教育期间下乡蹲点的体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11-28
第11版(党的生活)
专栏:本期聚焦

  “我们下基层太少了”
  ——一位县委书记“三讲”教育期间下乡蹲点的体会
  栗建华
  我是中共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委书记。为巩固“三讲”教育成果,落实整改方案,进一步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群众观点,更好地实践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县委决定在全县县级领导干部中开展“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活动。按照要求,我于7月6日至12日,集中利用7天时间,率先深入到自己的联系点官场乡鲇鱼洞沟村蹲点调研,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认真体察民情民意,切实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通过调研,我深切体会到,在新的历史时期,把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是当前领导干部转变作风的迫切需要。
  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既是当前领导干部转变作风的迫切需要,也是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
  这次蹲点调研,给我感触最深的是领导干部下基层、到群众中去,群众是非常欢迎的,大力支持的;倾听群众呼声,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群众是最渴盼的。我在走访时,遇到过一位72岁的老人,当他得知是县委书记来到群众中间的时候,激动地说,“我去年得病差点儿死了,花了1万多块钱,开刀治过来了,天天觉着钱花得冤,不如不治了,谁想这辈子在这山沟里还能看到县委书记,这钱花得值了。”在群众家里座谈时,有的群众说,“书记跟我们老百姓唠嗑拉家常,听我们说心里话,真是老八路的作风又回来了。”群众的这些话,说得耐人寻味。这足以说明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作为领导干部,我们真正深入到群众中间,特别是贫困落后地方的群众中间实在是太少了。平时,作为县级领导,下基层是我们的主要工作,我们也确实经常下基层,但往往是听听汇报,看看事先选好的点,接触乡镇、村干部多,直接接触群众少,很难体察到群众的疾苦,倾听到群众的呼声,领导干部和群众之间似乎隔了一堵无形的墙。这次驻村蹲点,我坚持不坐车,不让乡村干部陪同,走遍全村8个村民组的山梁沟岔实地考察,深入到田间地头和修路建桥工地与群众一起参加劳动,走访了23户农户,召开了7场104人参加的座谈会,深入了解了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并召集扶贫办、计划局、交通局、水利局、畜牧局、果蚕局、电力局、农工部、教育局等部门,召开现场办公会,共协调资金8万余元,用于解决6公里出村路、人畜饮水水窖工程、果园灌溉工程、学校厕所翻建等基础设施方面的难题。通过面对面的直接接触,心贴心的思想交流,实打实的排忧解难,切切实实地感受到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作为领导干部,只有真正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尽可能多地抽时间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摸实情,排忧解难办实事,做决策才能避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干工作才能把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进一步增强宗旨观念和群众观点,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否则,就会耳不聪目不明,被一些表面文章甚至虚假的东西所迷惑,盲目决策,贻误工作,贻误事业。
  另一方面,作为人民群众,他们渴盼着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与他们常接触,到他们中间去。目前,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些新矛盾、新问题不断涌现,群众的某些思想认识上的疙瘩,渴盼着各级干部把党的政策宣传给他们;群众对我们工作中的意见和建议,渴盼着当面向我们提出来,并得到满意的答复;群众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矛盾问题,渴盼着各级干部深入到他们中间,给予妥善处理。特别是群众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困难,单靠群众自身的力量难以克服,渴盼着各级干部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们解决。这次驻村第一天,村干部和部分群众就跟我讲,路是制约全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突出的问题,而村里投资又存在相当大的困难,迫切需要给予帮助解决。对此,我当即表示支持,并协调水泥100吨。第二天,先行发运的第一车10吨水泥即送到工地。当天上午,我安排半天的时间参加了修路劳动。听说县委书记在修路工地,激发了干部群众的积极性,村里仅就近的3个村民组在家的劳动力近80人自发地陆续来到工地。通过这件小事,我体会到,人民群众是可亲可敬的,作为一名领导干部,绝不能辜负人民群众的希望和期盼,要真正把自己根植于群众中间,体察他们的疾苦,倾听他们的呼声,尽心竭力地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才能赢得民心,才能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端正思想认识,消除思想障碍,是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必须首先解决好的问题
  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作为党的优良传统、优良作风和有效的工作方法,近些年在某种程度上有所淡化。平时,虽然我们也经常下基层,但真正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时候却很少。驻村蹲点,过去是最平常的容易事,现在却成了不平常的难事;过去是最普遍、老百姓习以为常的事,现在却成了很特殊、老百姓感到很惊讶的事。那么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少的根本原因在哪儿?通过这次驻村蹲点,结合工作实际,我体会到,主要是思想上存在着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怕艰苦。一般情况下,基层的条件相对较差,特别是贫困乡村,交通不便,通讯不畅,真正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总担心吃的不卫生,夏天住怕热,冬天住怕冷,干活怕干不了,不愿下去。
  二是怕群众。目前,在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的新形势下,基层的稳定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矛盾和新问题。特别是一些问题多、群众上访多的地方,领导干部唯恐下去了会陷进去,怕问题解决不了遭群众围攻,丢面子难堪,从而回避了,下基层只愿到好的地方去。
  三是片面认为对基层工作已经驾轻就熟了,没有什么可“深入”的。我们县一级的领导干部,处于工作第一线,长期从事农村工作,有的老家就在农村,相对来讲,对基层工作是熟悉的、了解的。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农村工作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需要我们不断深入基层了解掌握。这次驻村蹲点就说明了这一点,鲇鱼洞沟村是我联系的贫困村,两年来也曾多次去过村里,原以为对村里各方面情况已经了解了,但通过这次驻村蹲点,才发现了像土地延包政策不落实、村务公开不规范等问题。
  四是片面地认为驻村蹲点是形式主义,没有必要。现在,条件改善了,交通方便了,下基层能够当天去,当天回,认为驻村蹲点是图形式,摆花架子,是给基层和群众添麻烦。我们说,越是条件改善了,交通方便了,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才越容易被忽视和淡化,反而越需要我们真正深入下去。我们做的任何一项工作,都有内容,有形式,是否是形式主义,关键看领导者本人的指导思想、看内容、看效果。驻村蹲点是一种形式,但领导干部通过这种形式,真正为群众排忧解难,真正赋予实实在在的内容,就会取得实实在在的好效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