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挑战者之歌——记小学生拼音报社总编辑王正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11-29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挑战者之歌
  ——记小学生拼音报社总编辑王正选
  本报记者 蒋建科
  在山西省运城市一个不起眼的巷子里,有家不大的报社———《小学生拼音报》。该报不仅获得全国少儿报刊评比一等奖和全国低幼报刊评比编校质量第一名,而且发行量连年递增,已突破70万份大关。去年,这家从不登一分钱广告的小报实现人均利税10万元。谈起他们成功的秘诀,拼音报的职工自豪地说:“因为我们有一个好班长!”
  向旧体制挑战
  《小学生拼音报》创刊于1960年,80年代中期,作为总编辑的王正选经过考察和深思熟虑,提出了与财政脱钩,走自负盈亏的企业化管理方案。这个决定立即遭到了大部分职工的反对:国家发工资,奖金单位拿,何苦自己断自己的后路?经过耐心地做工作,大伙的思想趋于统一。1992年,报社像一叶小舟,驶进了市场经济的海洋。他们将改月工资制为日工资制、计件工资制,奖金分配与目标责任挂钩,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为了做到任人唯贤,改革了干部制度,破除论资排辈,注重群众公论。报社中层以上干部,必须从连续三年或累计三年以上获得先进工作者称号的职工中产生。改革用工制度,对在编人员实行聘用制,对新进人员实行试用淘汰制。然后,报社又从大学毕业生中招聘急需的人才来充实采编和发行队伍。
  向应试教育挑战
  早在八十年代,《小学生拼音报》开始自办发行以后,就有人提出要想赚大钱,报纸上应该多登练习题和期中期末测试题。这些点子确实令人眼红心动。但是,王正选没有这样做。他说:“什么赚钱登什么,还叫什么社会主义的新闻工作者。”他耐心地做大家的工作,理直气壮地提出了“不为题海战术推波助澜”的口号。在他领导的这些年里,《小学生拼音报》紧紧围绕“拼音”做文章,在众多的少儿报刊中,终于办出了特色,打出了自己的品牌。
  为了提高报纸质量,王正选提出一定要创办“拳头栏目”、“独家栏目”。他们的“幻想大王”栏目,立足于培养儿童想象力和创造思维,点燃科学发明的灵感火花,受到科技工作者的好评和小读者的喜爱。《学习是件苦差事吗?》、《我在“减负”以后》等讨论,都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向差错率挑战
  在全国首届低幼报刊评比中,《小学生拼音报》以万分之0.16的最低差错率稳拿编校质量第一名。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统计数字,在它背后,有王正选数十年的追求,有拼音报人数十年如一日的辛勤耕耘。他们设有专职校对,聘有质量检测员———专家和大学教授组成的评报员,对见报错误实行重罚,并实行总编、编辑部主任陪罚的制度。为了尽可能把差错消灭在付印前,他们还鼓励“全员纠错”,由全体员工轮流看样,每发现一处差错,奖励10元。有一次报纸印出后,有人发现一个“宝”字少了一点,于是,全部编校人员开进印刷车间,用笔一一给“宝”字加点。在场的印刷工人们都被深深地感动了:孩子们读这样的报纸,还有什么不放心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