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龙头昂起——徐州市发展农业产业化调整经济结构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11-30
第2版(经济)
专栏:

  龙头昂起
  ——徐州市发展农业产业化调整经济结构纪实
  本报记者 张毅
  曾经以煤城闻名的徐州,正在举全市之力兴建一座全国最大的食品城,他们期望这座“城”能够成为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的结合点——
  短短一年时间,在江苏徐州市区东南的一片废墟上,一个首期投资25亿元、占地3.6平方公里的“中国淮海食品城”的主体工程已展现在世人面前。这里将建成集食品科研开发、加工、展示、贸易、餐饮为一体的现代化商业社区。徐州市委书记王希龙说,食品城将为淮海经济带19个地市的食品产业发展提供一个全新的窗口。这也是世纪之交,徐州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一项战略性选择。
  在计划经济年代成长起来的支柱产业渐渐失去优势的时候,徐州在市场经济中找到了新的出路,以农业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业根深叶茂
  新中国成立后,以煤炭资源为代表的徐州传统工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十里煤城,百里煤田”,记录了当时煤炭产业的辉煌。徐州以煤城闻名,因煤城自豪。然而,随着资源日渐匮乏、市场需求不振,曾经无忧无虑的企业遇到了空前的困难。徐州人再看自己的煤城,“黑乎乎,脏乎乎,乱乎乎”,心情大不一样。
  昔日的“乌金”失去了光彩。审时度势,徐州的经济发展思路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丰富的农业资源凸显自身的优势。徐州是全国粮油基地和温带水果、畜产、水产等商品的重要产区,全市耕地面积61.552万公顷,年产粮食400多万吨、棉花2.5万吨,油料14万吨,拥有农村劳动力560多万人。另外,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经济带蕴藏着更为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劳动力资源,这为以食品产业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巨大的物质保障。然而,长期以来,这些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翻阅近期的《徐州日报》,两类报道引人注目:一是以食品城为由头的大力发展食品流通、加工产业的报道,再一个是农业结构调整的报道。其实,这两件事无论在政府看来,还是在经营者看来,都是紧密相连的。因为,如何利用资源优势,拉长农业产业链,寻求农、工、商各环节的最大效益,已成为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而决策者有着更深远的考虑:徐州870多万人,670万在农村,要实现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必须切实繁荣农村经济,有效转移农村劳动力,加快城市化进程。
  实践证明,立足农业产业化经营,壮大农产品加工业,是一个实事求是的选择。1989年,徐州食品工业销售收入只有7.8亿元,至“八五”末就飙升到54亿元,1999年则达到150亿元。食品工业已成为徐州第一支柱产业,目前基本形成了以食品原料、食品加工、食品机械、食品包装为主的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徐州食品产业异军突起,是市场大潮中资源配置的结果。
  在企业的牵引和市场的熏陶下,传统的农业发生了质的飞跃
  铜山县棠张镇马庄村。一家小型奶牛场内,几名瓦匠在翻盖新房,一台粉碎机正吞吐着饲草,两头刚出生不久的牛犊更是娇憨可爱。场主人说,他们与维维集团签订了供货协议,才上了这个项目。现在存栏奶牛150头,两年后将扩大到1000头的规模。
  生产豆奶的维维集团,每年要“吃”掉大量的大豆和奶粉。如果为了提高豆奶品质用鲜奶替代奶粉的话,每年需要3万吨鲜奶。维维集团决定进军牛奶生产领域。为了保障奶源,他们计划投资1亿元,建立现代化的奶牛场,采取统一规划、分户经营的方式,扶持农户发展小型奶牛场。维维作出了承诺,又有优惠措施,许多农民加入到了养牛的行列。铜山县张集镇两年内就兴办了5个家庭农场,规模都在200头左右。养牛的多了,还有一些农民把粮田改种了牧草。
  一业兴带来百业旺,只要“龙头”昂起来了,搞农业结构调整,农民脑筋活得很,不需要政府花很大的力气搞动员。
  邳州银杏闻名遐迩。成片成片鲜黄鲜黄的银杏叶在夕阳映衬下烨烨生辉,汽车在银杏园中穿行,完全被包裹在金秋的色彩之中了。
  国际市场风云突变。1995年每公斤14元的银杏叶,现在落到0.8元,当年每吨400万元的银杏黄酮,更是狂跌到30万元。
  邳州早有应对之策。尽管银杏叶行情下滑,可是,银杏树却成了许多城市美化环境的优选树种。农民间了树苗,培养大株银杏树。每天来自北京、上海等地购买树苗的车辆络绎不绝。一些头脑灵光的人还琢磨出了银杏盆景。邳州人变着法子寻找市场的亮点,而没有陷入“少了栽,多了砍”的怪圈。农民市场观念成熟了,农业生产市场化程度提高了,这是难能可贵的收获。
  徐州农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感受到,科学技术与自己的钱袋子联系得如此紧密。因为,市场对食品加工企业的挑剔是苛刻的,企业必然对农民提出许多新的要求。农业和农民都迫切需要科技的武装。为此,徐州市通过实施品种、技术、知识三大更新工程。去年以来,全市引进各种名特优新品种500多种,农作物良种覆盖率95%以上,累计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400多项,培训农民20多万人,5000多农民获得了“绿色证书”。
  徐州市市长于广洲说,徐州市依托食品产业的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提高了农业的整体素质,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
  工业化、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促进了农村经济繁荣和社会变革
  邳州市港上镇在苏北大地上脱颖而出,是近几年的事。整洁的水泥街道,别致的小洋楼,花园、绿地、喷泉、影剧院,风靡江苏各大中城市的苏果超市,也在这里开起了漂亮的店铺……
  镇政府的同志说,这一带是典型的平原地貌,光靠传统种植,出息不到哪里去。自从搞银杏加工,城镇建设大变了样。港上镇的中心住宅小区里,40%的住户是从邻乡、邻县、邻省搬进来的。他们有人经营银杏,有人经营辣椒生意,红火着呢。有个叫高有余的人,把收购来的银杏仁高温蒸熟、真空包装后,运销广州,经营规模已达到了1000万元。
  食品产业与乡镇企业有着天然的地缘联系。农字号龙头企业已成为徐州市乡镇企业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徐州把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围绕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加快城镇化步伐开辟了行之有效的途径。徐州市食品加工业吸纳了10万就业人员,其中80%以上在乡镇企业或民营企业。
  在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与千家万户的小生产的矛盾面前,越来越多的农民组织起来了。以食品加工业为主的农字号企业的蓬勃发展,造就了一大批农业专业村、专业乡。为了繁荣农村流通,徐州市放手发展以大宗农产品为龙头的商会、行业协会和专门协会,通过发展合作经济组织,把分散的农户和经纪人联结了起来。目前,全市拥有各类专业协会和中介组织4300个,农产品运销经纪人队伍15万人,年运销农产品占全市农产品流通总量的70%以上。在当前市场消费不旺的形势下,徐州市大面积的种植调整并没有造成大量积压,绝大多数农产品出现了产销两旺的态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