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6阅读
  • 0回复

从伊尔—86说开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12-01
第9版(假日生活周刊)
专栏:周末闲话

  从伊尔—86说开去
  田俊荣
  前不久去新疆,回北京时坐的是前苏联生产的伊尔—86客机。走进机舱,不禁眼前一亮:伊尔—86宽敞得像波音747,并且机舱高度足有4米,比波音747还高出一截。
  但慢慢地,尴尬就来了。看腻了窗外的皑皑雪峰,想读会儿书,可惊奇地发现,头顶上居然没有阅读灯,环顾左右,都没有阅读灯。尽管窗外阳光灿烂,但舱内毕竟还有些阴暗,看了会儿书,便觉眼睛生疼。于是干脆闭目养神。
  忽然,一个浑厚的男中音把我激灵醒了。原来,前方的大屏幕开始播放中央台的“新闻30分”。令我更加诧异的是,客机上没有耳机和相关电子设备。那位男播音员洪亮的声音在整个机舱内游走,所有的人都只能看新闻。
  于是,不禁念起波音客机的好来。从北京去新疆时坐的是波音757,当时我的邻座在打盹,邻座的邻座在戴着耳机看电视,而我,打开阅读灯,在看书……
  伊尔—86生产于70年代中期。那时,前苏联还处于计划经济时代,生产决策的主体不是成千上万的企业,而是政府有关部门。有关部门囿于人力物力等原因,根本无法“想象”到消费者有如此错综复杂的需求,也无法根据消费者的反馈来快速、准确地修正原先的决策。像伊尔—86,当初的设计者或许想到了让乘坐者感受到一个泱泱大国的风采这一层,但确实难以想到阅读灯和耳机这些“细枝末节”的需要,因此不以消费者为本也在“情理”之中了。
  如果说,伊尔—86的遗憾,是由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那么,在今天,我国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却仍然有众多充满遗憾的产品就值得思量了。比如,相当多的中老年人抱怨买不到合意的服装。走进商场,服装倒是琳琅满目,但就找不到自己想要的,不是式样新潮,就是尺寸不合。再比如,必须用牙齿咬开包装袋的方便面,令你斯文扫地却无可奈何;只有一个耳机插孔的电视机,父子俩深夜看球赛还是要吵醒“孩子他妈”,等等。这表明,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今天,相当一部分企业还残留着计划经济下形成的生产观念,还没有学会设身处地考虑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不能“以人为本”地组织生产。
  看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必须琢磨谁适应谁的问题。生产者适应消费者,以消费者为本,这是市场经济永恒的内在要求。近日,有报道说,杭州庆春大世界影院开辟了多个放映小厅。一家三口走进影院,能按各自的喜好进不同的厅看电影。此举一出,立即受到欢迎,有时一天的票房收入相当于杭州其他影院一个月的收入之和。这则新闻中蕴含的道理,难道不令人深思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