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6阅读
  • 0回复

卢森堡:人人都是语言学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12-01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

  卢森堡:人人都是语言学家
  刘国信
  卢森堡处于欧洲的“十字路口”,夹在德、法、比三国当中,约40万人口中,外籍人占1/4左右,在首都卢森堡市外国人占的比例更高。出于其国民经济的对外依赖性,这座城市的每个市民至少要会3种语言,该市也被誉为“人人都是语言学家的城市”。
  在卢森堡,当婴儿咿呀学语时,妈妈首先教他卢森堡语,这是国人日常交谈用的口语,不懂是不行的。入幼儿园后开始学德、法两种官方语言,其中德语更为迫切,因为它是教堂宣教的语言。卢森堡的小学同时用德、法语授课,中学里则要修英语或拉丁语等第三外语。
  卢森堡的报纸用德文出版,杂志用德、法文,学术杂志只用法文,广播用德、法语,电视则用法语,这些都是约定俗成的,并无法律规定。奇怪的是,德文报上有时也会发表一篇法文评论,插一首卢文诗歌;而招牌和菜单肯定用法文,各种票证、单据也是用法文。议会辩论语言只许用法、卢两种。法庭审讯用卢语,宣判用法语,判决书也是用法文打印的。
  如果有幸走进卢森堡市的一户家庭,你会看见父亲在读德文报,儿子在念法文书,女儿在唱英文歌,母亲在用卢语唠叨,而且谁都能听懂谁的语言。外国人非常赞美这种高超的语言水平,而卢森堡人却不以为然,他们埋怨自己生于卢森堡,为了生存,将过多的精力耗费在三四种语言的运用上,满脑子的单词,大大干扰了文学创作和创作灵感。在这块土地上,金融家、企业家、演说家出了一些,但大文豪没有出现过;最佳作家能写出短篇小说、杂文、诗歌,却无皇皇巨著传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