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老鼠”何以变成“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12-03
第3版(读者来信)
专栏:编辑视角

  “老鼠”何以变成“猫”?
  赵蓓蓓
  记得小时候,一提起小偷,就联想起“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这个词。那时的情形确实如此。只要发现行窃的小偷,周围的人都会群起而攻之,令小偷无地自容不说,还会将之扭送到公安派出所交给警察处置。所以,说小偷是“过街老鼠”,一点都不夸张。
  近些年的情形似乎变了。在不少地方,作贼的日益明目张胆,周围的喊打声却日渐稀少。不久前,报纸上登载了这样一条消息:《公交车上遗憾一幕———乘客不让抓小偷》,说的是南京一辆公交车的售票员,得知乘客的手机和钱包被偷,叫车上的人打电话报警,却没人理会(最终是一个刚上车的军人用手机报了警)。售票员叫司机沿站不停,将车直接开到报警点,引起车上不少乘客的反对。有的说要回家做饭,有的说要接小孩。车到报警点后,在售票员的配合下,警察当场抓获了两个小偷,由于还有一个小偷没抓住,警察要求把车开到公交分局去。在路上,不少乘客指责售票员耽误了他们回家的时间。在公交分局,警察再次上车认定小偷,但有的人竟还指着售票员的鼻子斥责。售票员只得让司机把车开走。另一名“漏网”的小偷在某站下车时,气势汹汹地指着售票员说:“你小心点,不要让我们碰着。”小偷下车后,车厢里的气氛一下子变得活跃起来,有的说看见小偷在偷东西,有的说被小偷偷了一下,没偷着,不少人还掏出手机打起了电话。
  小偷行窃,受斥责的不是小偷,而是一心想抓小偷的售票员,这消息读来令人震惊,可这情形在现实生活中并不罕见。如今,在不少场合,因无人喊打或无人敢打,行窃的小偷似乎不再像窃鼠,有时反倒更像张牙舞爪捕食的猫,而那些被偷者及旁观者倒显得胆小如鼠。我曾在一家麦当劳餐厅,见一年轻力壮的小偷很从容地在掏就餐者的衣兜,忍不住当场斥责,小偷不但毫无愧色,反倒对我恶语相加,周围无人吱声。最后,没得手的小偷嘴里骂骂咧咧地被保安客气地请出餐厅。待小偷离开好一会儿,餐厅广播才提醒就餐者看管好自己的随身物品。在传媒的报道中,我们也曾看到,甚至小偷已被抓住了,有的被偷者竟仍不愿、不敢承认小偷偷了自己的钱包,因而增加了公安部门的办案难度,自然也影响了打击力度。
  这种不正常现象,不仅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治安状况的不尽如人意,也反映出社会道德存在的问题。如今,偷窃行为犹如癌细胞一般在我们的社会肌体上扩散、蔓延,已成为百姓生活中的一大祸害,许多人、许多家庭都遭受过丢车、丢钱之苦。当我们不幸成为受害者时,当我们耳闻目睹这种不法行为发生时,我们是否都该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怎样才能免遭厄运?
  当然,维护社会治安、打击犯罪行为,本是公安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也无法要求所有的公民都能见义勇为。可是,要知道,对于作恶者来说,没有比沉默的大多数更令其高兴的了;而对那位见义勇为的售票员来说,恐怕没有比那斥责她的大多数更令其痛心的了。对恶行的沉默与对义举的不沉默,这种反差也许正是小偷由“老鼠变成猫”的重要成因,其恶果可能会殃及我们每一个人。
  上月就在传媒上看过一条现代版的《农夫与蛇》———《好心放过小偷却遭凶残报复》的消息:在南京,有入室行窃者被房主及其朋友抓住,这些人本想将行窃者扭送派出所处理,但发现他尚未偷到东西,就只训斥了几句,劝其改掉恶习、重新做人后便放了。行窃者表面上接受,脱身后却纠集同伙持刀将其中一人砍伤(行凶时被警方抓获)。
  蛇是不会放过农夫的,这并不仅仅是寓言。
  我们甘愿做“农夫”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