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1阅读
  • 0回复

三问南海信息化——对广东南海市推进信息化的调查与思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12-04
第11版(信息产业)
专栏:焦点

  网络究竟会不会成为摆设?信息化能否带动传统产业,产生催化和倍增效应?一个经济发达地区的经验究竟有无示范效应?请看——
  三问南海信息化
  ——对广东南海市推进信息化的调查与思考
  冉永平 王保平
  南海是广东的一个县级市,这个市的最大特点是信息化建设的超前性。听说,这个市目前已经做到村村通光纤、户户可上网。还听说,这里小学三年级起就开设网络课,对所有公务员都普及了网络知识。还听说,在这里连农民都热衷上网……
  来南海前,我们曾产生这样三个疑问:在南海,网络究竟会不会成为摆设?南海的信息化对传统产业有多大作用,是否能产生催化和倍增效应?南海经济相当发达,一个经济发达地区的经验究竟有无示范效应?
  11月22日和23日,广东省、信息产业部先后在广东南海市召开两个现场会,推广南海市的信息化建设经验。利用这个机会,带着三个问号,我们对南海信息化建设进行了调查。
  应用是信息化的关键
  南海的一大特点是信息基础设施的完善。南海1996年成为国家网络建设试点城市,开始大规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经过几年的建设,南海已经建成宽带、高速、开放、互联的,与世界信息同步的网络环境,实现了村村通光纤、户户可上网。
  在我们刚刚步入网络时代的今天,网络有时很尴尬。一会儿被捧上天,认为只要有了网络,过去一切矛盾都会迎刃而解。一会儿又被全面怀疑,一谈到网络就让人想到泡沫。更有一种观点认为,今天的网络80%的作用是娱乐,15%的作用是摆设,只有5%可能干点正事。
  在信息化程度普遍不高的今天,南海建成如此发达的网络,会不会成为信息孤岛?会不会成为摆设?这个问题,成为我们见到市委书记邓耀华的第一个问题。
  邓书记告诉我们,广东人的特点是务实,没有用的花架子他们绝不会摆。南海在推进信息化建设之初,就明确地提出“网络是基础,应用是目的”。我们是以应用促发展,以应用带动市场需求,从而避免了盲目。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信息网络的应用已经渗透到南海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深刻地影响着南海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首先,网络在政府得到全面应用。南海市市长陈仲元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桌头的电脑,查看当天的新闻信息,批阅电子信箱中的各种公文,并给有关部门发去指令。如今南海市70%的政府职能部门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进行联网,原来桌上成沓的文件不见了,无纸化办公、政务传递网上行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电子政府初露端倪。
  其次在教育领域,南海的网络也大有用武之地。如今,南海已建成了统一的教育网络平台,开通了“南海教育信息网”和“南海现代教育网”,通过10兆的光纤,内联全市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所有中小学,外联全国、广东省和佛山市教育网络。目前已实现了182所学校与教育城域网的高速连接,使全市的教育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共享。他们自己开发的教育资源库已有200多G的教学资源,内含量80多万个电子文档,全市23万中小学生已拥有2万台电脑。
  利用网络生钱在南海更是屡见不鲜。一家生产冰激凌上面的小工艺伞的小厂,原来通过中间商出口产品,不仅价格低,而且渠道不畅,一个月只有十来天开工。推广网络应用时,电信部门鼓励他们免费上网,这个厂的老板开始将信将疑地把产品搬上了互联网。想不到国外的订单源源不断地飞来,价格是通过中间商做时的3倍。
  邓耀华说,评价一个地区的信息化发展水平,不是看它建了多少网,也不是看它网页做得漂亮与否,关键是看它信息化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信息化建设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踏踏实实地在应用上下功夫。只有广泛的应用,信息化才能落到实处,才能产生实际的效果,才能转化为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带动传统产业是核心
  建成的网络有人用很关键,而以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能否提升传统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倍增器和催化剂,则更是关键。我们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既要注重长远利益,又不得不兼顾眼前利益。因此,我们看重网络对教育、对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的作用,更看重它对经济特别是对传统产业的带动作用。那么南海信息化建设在这一点上做得如何?南海信息化提升纺织业的事例做了很好的回答。
  纺织业是南海历史悠久的传统产业,虽然1985年南海就建成了西樵轻纺城,成为全国四大轻纺市场之一,但在全国纺织品结构相对过剩、服装市场走向品牌的形势下,南海很多民营纺织企业由于技术创新力量不足,在竞争中面临着日益萎缩的困境。为了增强南海纺织市场的竞争力,救活一大批纺织企业,南海于1998年投资1000多万元建起了西樵轻纺城纺织制版中心,引进了国际上先进的电脑模拟仿真系统和互联网技术进行改造整合,形成了全方位的纺织原料开发和面料技术创新系统。
  他们说,过去南海是靠“仿”织布,现在是靠“脑”织布,效果当然不同。原来,过去南海开发新产品的路子是到市场上看看,哪种面料畅销就买一块回来仿制。这样加班加点干,推出新产品最快要二十来天。现在通过网络,直接就掌握了世界的流行趋势,再通过电脑设计,只需3到5天新产品就可以上市。
  新产品开发周期缩短,竞争力大大提高。如今制版中心已开发了近8000个新品种,市场命中率达80%,成为当地中小企业掌握市场主动权的快速设计系统。据统计,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后,1999年西樵纺织城市场销售额突破136亿元,比上年增长三成多。同时,还带动了一批香港、台湾、东南亚等外资企业和国内纺织企业纷纷落户西樵。
  纺织只是南海信息化带动作用的一个侧面,许多像纺织这样典型的“夕阳产业”,如陶瓷、铝型材、五金家电、皮革等产业也都受到网络或多或少的提升。
  多快好省的建设模式
  许多参观南海信息化的人在赞叹之余,不禁产生疑问:南海作为广东经济发展的四小虎之一,一年的国民生产总值达300多亿元,财政收入近60亿元,什么不能建?对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来说,南海的信息化经验究竟有没有示范效应?
  信息化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的确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南海虽然经济发达,但南海市委书记邓耀华告诉记者,市政府在信息化建设上并没有花太多的钱。其原因就在于他们采取了灵活的运作机制,实施“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运作”的发展模式。即政府在信息化建设中并不大包大揽,将沉重的包袱都背起来,而是充分发挥各部门、各企业的作用,按照市场的原则进行建设。例如信息网络的投入巨大,政府就充分利用已经建成的公网搭建信息平台,不仅避免了重复投资,而且保证了网络的互联互通,实现了资源共享。他们还采取多元化的投资体制,吸引外资、民间资本以及各类风险基金投资信息化建设,以减轻政府投资的风险和压力。南海教育城域网的建设,就是以自有知识产权作价入股吸引外资投入的典型。
  按照这个思路,南海在技术和人才方面也实行“拿来主义”。南海作为一个县级市,没有像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的技术和人才优势。而在推进信息化过程中又急需大量的技术和人才支撑,怎么办?南海采取吸纳机制,大胆“借脑”,构筑起了一个能够吸引天下英才建功立业的、充满活力和创造精神的“服务平台”,让各种人才为我所用。在发展信息产业方面,他们自己并不铺摊子、上项目,而是以优惠的政策环境和优美的自然环境,“筑巢引凤”,使中望公司、新太集团、东大阿尔派以及清华大学、西安交大、哈工大、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20多所国内院校都先后与南海建立了合作关系。
  有人评价南海信息化建设“花钱少,效果好”,关键就在于他们善于借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