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浅谈名城的人文环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12-09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文化漫笔

  浅谈名城的人文环境
  穆强
  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使称之为“无烟工业”的旅游发展出现了高峰期。但如何利用好资源,优化人文环境,是尤其值得关注的问题。
  当前,人们对观赏自然山水的兴致不减,寻求对历史与现实相交融的市井风俗、民间娱乐等人文环境的欣赏也在骤增。如何让人文景观迎合旅游访客的心理,颇让组织建设者费了些功夫。有些景观把握旅游者审美心理,同时又符合历史的本来面貌,在渲染中寓教于乐,吸引了一些观众。
  以明清之交的“秦淮八艳”之一的李香君而名的李香君故居陈列馆,十多年前建在了秦淮河畔。鉴于历史,又借助周围人文环境的烘托,旅游业很红火。但引人深思的是,清代爱国主义思想家、史学家和诗人,被称为“近代睁开眼睛看世界的第一人”的魏源故居———“小卷阿”,作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今日却成了大杂院,被居民挤得满满的,日渐破败。“小卷阿”展现了真实的历史,起到了传统文化的实证作用,有关部门为何不加以整修,予以保护和宣传呢?而对一些仿古建筑耗资兴作,本末倒置,让人遗憾。游人也好,观众也罢,他们确实需要吸引力和感染力,人文气氛浓,趣味性强,环境好,也就占有了优势。于是乎“香君馆舍热,魏源故宅冷”,究其因也并非单方面的。
  现今在历史名城、旧城改造中,人文古迹环境的保护,尤其值得社会关注。浙江舟山定海名城的历史街区和古迹建筑被拆毁,教训很深刻,反映出了某些责任者、建设者们的无知和浅薄。传统文化在经济建设和旅游发展的今天,依然是中华民族文化振兴和发展之根。保存较好的历史名城丽江古城是一个保护和发展的典范。行走在老街巷中,感觉历史的积淀,使其店铺愈陈旧愈显古朴:曲折的羊肠小道,发着光亮的石板小路,喧声不喑的清泉,不起眼的民居门楼和看似幽深的庭院,都为这座名城增添了古风遗韵。在现代建设者们看来,或许这早就应成为隆隆的推土机下的“历史垃圾堆”。可恰恰这所谓的“土、古、老、旧”,对中外游客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被感染也被教化于这传统的民风人文。
  拆去旧的、真的“历史”,去重建那些不契合于历史真实的仿古建筑,就会趋利致弊。毁掉的是古迹,摧残的是文化,被扼制的反倒是旅游文化经济。城市的发展岂能没有传统?我们要保护资源和环境,更要保护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炎黄文化的精髓。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