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一门心思为群众——河北涉县井店镇党委为百姓办实事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12-09
第1版(要闻)
专栏:

  一门心思为群众
  ——河北涉县井店镇党委为百姓办实事纪实
  新华社记者 杨树勋 本报记者 陈国琦
  最近,记者在河北省涉县井店镇采访,群众纷纷赞扬镇党委一班人“是真正的共产党人,为老百姓办了许多好事”。
  这个镇党委为何深受群众拥戴呢?
  化解群众关注的难点
  农村工作难题多,成了许多乡镇党委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1998年7月,井店镇新一届党委上任时,就遇到三个难题:一是“三提五统”征收困难,有的村民拖欠一两年甚至五年以上,由此引发了较尖锐的干群矛盾;二是群众上访居高不下,党委上任的第二天办公室就挤满了上访群众;三是22家镇办集体企业有17家停产、半停产。
  镇党委书记陈邢魁说,群众关注的难点无小事,我们不能推、不能拖,要用打“攻坚战”的方法一一化解。
  他们经过调查发现,镇里收取村民的集资款、各种押金等60多万元逾期多年没返还,村民对此有气。于是,镇上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一举还清了村民的欠款,使许多村民消了气;1992年井店三街村为盖学校、办企业,向村民集资了40多万元。每年收“三提五统”时,村民就要求村干部还钱,有些村民还上访到市、省、中央,干群关系很紧张,最后镇党委出面帮助解决了问题。现在,各村收“三提五统”,用不着干部入户收缴,一般三五天群众就自动交齐了。
  为了彻底解决信访难题,他们认真落实县委提出的“三级信访例会”制度,每周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排查,组成几个小组进村入户解决问题。镇党委要求镇村干部:有问题马上解决,不准搪塞糊弄村民。
  台北村村民杜宪娥等人因宅基地纠纷已连续上访10多年,问题一直没解决。新一届党委一上任,她又找到镇上要求解决问题。镇党委派出由镇长李天保任组长的专案组,在村里经过七天七夜的调解,使问题得以彻底解决。杜宪娥很动情地对记者说,现在的干部好,他们真为咱“申冤”。用这种办法,全镇十几件多年的上访积案都已彻底解决了。今年镇上受理信访14起,已解决13起,有5起可能引起集体上访,由于工作做得早、做得细,也都一一化解了。
  干好事取信于民
  井店镇党委带领群众加快致富步伐,这两年干了一件接一件的好事、实事。
  去年和今年修筑的总长约为56公里的山区公路,就是他们最受群众赞扬的“得意之作”。井店镇28个行政村中有18个处在东西两侧的深山区。
当陈邢魁等镇领导来到这些村,群众一遍又一遍说的就是不通公路的苦:山里的核桃、花椒运不出去,有了病人还得抬着出山,外地的姑娘不愿嫁到这里……通过调查研究,镇党委的思路明晰了:群众的迫切要求是修路,制约山区经济的关键也是修路,这正是急需镇党委、政府认真谋划的好事、实事。
  然而,靠一个镇的力量修这么多山区公路谈何容易!镇党委对修路的每一个重要环节都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制定了周密的方案。他们首先把修路的建议提交给镇人大,镇人大召开大会正式做出了修路的决议,之后在全镇广泛宣传,从而形成了群众的“统一意志”;同时,镇党委又特别强调党员干部在修路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集资是修路的首要环节,去年3月12日,“井禅公路”开工,镇领导就首先捐资,镇干部紧紧跟上。今年3月12日,井中、井郊、台南三条公路开工,镇领导每人又拿出5000元,不到两天时间,镇干部又集资35万元。在干部的带动下,镇办村办企业、私营个体企业、富裕村也纷纷捐资,就连在外工作的老乡也特意回来捐资。
  参加修路的20多名镇干部就像上了战场。他们早上五六点钟起来,晚上工作到十一二点,经常几个月不回家,有的累病了,就夜里输液、白天照常上工地。县委、县政府领导也来参加修路劳动。村民们佩服之余也都争着义务修路。通银河井村的水泥路面要过340多米长的山洞,洞内不便机械施工,村干部和37名党员二话没说动起手来,群众看见后也都纷纷赶来参战。
  如今,过去不通公路的23个山村全都通上了水泥路和柏油路。多年的愿望变成了现实,广大群众兴高采烈地说,跟着这样的镇党委干,再苦再累心里痛快。
  解决困难“雪中送炭”
  这两年井店镇各项工作在全县都很突出,党建、乡镇企业、基层民主建设、信访等多项工作还是省、市的先进,去年又跨入了小康镇的行列。然而,在荣誉面前镇党委始终保持冷静的头脑,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了穷村和困难户。
  缺水是山区村的一大困难。今年大旱,王金庄等村人畜饮水成了问题,镇干部就捐款,每天安排两辆汽车为村民送水,一直送了两个月。银河井村原来叫南郊村,村里先后打了4眼深井都没打出水,村民们说南郊就是“难浇”,盼水盼得把名字改成了“银河井”。去年,镇里和县里支持村里用30多万元打了一眼深井,不仅满足了本村用水,还可以支援邻村。镇里先后为这些缺水村打成4眼深井、新修渠道15公里、打水窖85个,同时还建成了3条经济沟、万亩花椒树基地、千亩优种核桃树园。
  贫困户始终是镇党委关心的重点。镇党委要求每名镇干部包10个困难户,帮他们发展经济、脱贫致富。党委书记陈邢魁就主动包了王金庄最困难的10户。
  逢年过节,镇干部都要深入到贫困户家中慰问。去年春节前,镇里拿出30万元救济贫困户,陈邢魁和镇长李天保还亲自到农户家走访。在东坡村,他们走进王社良家时,发现夫妻二人都有病,家中还没有过年的肉。回到镇上,他们立即召开全镇干部大会,要求镇干部第二天立即赶到各村,找出过年有困难的户,把米、面、救济款亲自送到他们手上。第二天是腊月二十七,干部们顶风冒雪扛着米、面走进困难户家。台北村的困难户陈玉莲收到了200元慰问金,第二天一早,她踏着雪赶到镇政府,把一把腌芥菜送给镇干部表示感谢。老干部付恩太说:“老百姓看见我们这样都流泪了,我自己也被感动了。过去我做过多年的民政工作,从没有遇到过这种场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