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书家卢乐群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12-09
第7版(人物纪实)
专栏:

  书家卢乐群
  刘长春
  一个人就像一座山。一座山矗立在我们面前,远近高低怎么看?那个文学家兼书法家的眉山苏轼,早已在他的《题西林壁》中用短短的二十八个字概括无遗。
  乐群兄善养浩然之气,几十年孜孜不倦于书道,心无旁骛,躬耕砚田,研习北朝碑版,临摹秦汉篆隶,参酌殷墟甲骨、西域简牍、河洛墓志,取法历代名迹,没有一天间断,这是字内功夫。由书及文、及诗、及老庄、及佛教典籍,乃至古今中外哲学,博览群书,是为字外功夫。临池作字,早年贫而无纸可书,效法一千四百年前怀素之“穿漆盘”、“书蕉叶”,以棕箬自制毛笔,蘸水在水泥地上锻炼笔力,书不惊人死不休。一部中国书法史,绵延五千年日月星辰,江山代有才人出。理性派尚法,感性派尚情,禅宗说机锋妙悟,道家强调有法无法,无为无不为,乐群兄继往开来,统而摄之,天地为炉,古化为我,成其自己的一片真性天地。由此可见,惟有思想上的巨人,才能攀向艺术的高峰。甲乙丙丁观其书者,可以读出北魏的茂密雄强,江左的风流蕴藉,石门颂的飘逸,颜真卿、王铎的法度,米芾的狂狠,黄道周的纵横,吴昌硕的厚重……乐群兄是在写字,其实又不惟是写字,他以笔抒写人生,用书法向人生提问,然后又用书法回答人生。他的笔墨是变化无穷的,他的人生却是恬淡自然的。宁静而致远,他灵魂中的追求,没有在现实人生中得以实现,千端万状,乃化为笔底波澜,满纸纵横千万字。
  往昔,我读韩愈《送高闲上人序》,说到草圣张旭:“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读张旭之草书,可以读出其一股不平之气;读卢乐群之书,可能会读出更多一些东西,尽管书法为“无形之相,无声之音”。书坛重镇朱关田先生说“非常之人自有非常之处,大静大动,中情相应,岂能纯以外象取之也”———最为的评!
  数年前,我曾在一文中这样说到卢乐群:“从参加国际第三次书法展览以后,他再也没有以书法示人。当然他还执意于砚耕,在挥毫、在锤炼、在删繁就简、在革故鼎新,但是却让人担着一种期待,不知什么时候,又让人暗暗吃惊了!”十年,漫长而又寂寞的十年,当我们又读到卢乐群书法的时候,这个吃惊,实在是非同小可。一枝笔、一张纸,计黑当白,也计白当黑,用现代人的观点说,无非是一种艺术的造型与空间的分割。可是,当你站到卢乐群书作面前:枯藤老树的苍劲,高山飞瀑的奔放,长风卷云的舒展,还有荷塘月色的清韵……我深信,每一个人都会被他洋溢的才情、浩荡的气势,以及笔墨的狂涛骇浪卷入其中。它,让你吃惊!不,让人震撼!强烈地感受着心灵的震撼!凡是真正撼人心魄的东西,都将不朽。
  然而,不会吃惊的,还是那个卢乐群,温文尔雅,沉默寡言,与世无争的卢乐群———就像他家居后边的北固山,不争高低,不计远近,默默地站立在那块土地上,站成一种属于自己的历史和历史的自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