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逛书店的学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12-09
第8版(周末副刊)
专栏:大象书话

  逛书店的学问
  张静江
  我有逛书店的习惯。阅读、写作之余,没事便下楼到街上走走逛逛,除了买东西,很少进商场,但每经过书店时双脚便不由自主地迈了进去。逛逛也不过是逛逛,同大多数顾客一样,看得多、买得少。面对琳琅满目的盈架书籍,有的根本不想买;有的想买但一看高达两位数甚至三位数的书价,只好暗自叹息一声,将书放回原处。古语云:“文人多穷,古今同慨。”离休较早,待遇原本不高,加以老伴单位效益不佳,生活费不能保证足额,平时都需省吃俭用,文化开支就不能不从严控制了。有一回写一篇文稿,需引用《史记·货殖列传》里一段话,在新华书店里找到这本书,翻到这篇文章,但那段文字较长,我便倚在书柜边掏出纸笔抄了起来,抄到一半,一位年轻的女营业员走过来轻声对我说:“老同志,书店不是图书馆,是不能抄的呀!”态度很和蔼。我苦笑着说:“为这段文字,很难决定就买下这昂贵的书,你能不能通融一次?”她说:“好吧!下不为例。”就端个凳子让我坐下抄。这样好的服务态度时下实是难得,令人感动,大概我们彼此都成为对方心中的“上帝”了,我真想高声欢呼:“理解万岁!”
  逛书店毕竟不同于逛商场那样随意溜达、漫不经心,书店有如一座“宝山”,你总不能“如入宝山空手回!”逛书店多了、时间久了,我颇有体会,积累了一些“经验”:其一,释疑增智、有为而往。我把书店看成自家的社会大书房。平时在家查阅某典故资料需半小时,书店开架营业、资料又丰富,查起来只需一二十分钟。我在老年大学讲诗词课,为了解苏轼“乌台诗案”情节,在书店里很快查清来龙去脉。其二,“攻其一点,莫及其余”。书店里书籍浩如烟海,你只能选择你最喜读、兴趣最浓的集中精力翻阅一两本或三四本,不要一次翻阅太多。其三,取头撷尾,快速浏览。看一本新书,先要读一下它的前言与后记,再翻阅其中若干章节。有的书不想买但想看看新鲜,如那位十七岁中学生写的《三重门》、《零下一度》,这么浏览一遍,对它的文化品位以及他的身世和生活经历,也就心中有数了。其四,注目经典,重点选购。有些品位较高又有长远保藏价值的好书,虽然价格贵些,有时也还买一些。如《容斋随笔》、《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等,在书店里徘徊良久,最后还是下决心买了回来。社会上万事万物都值得考究,都有学问,逛书店也有学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