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地奥”成功之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12-11
第1版(要闻)
专栏:

  “地奥”成功之路
  新华社记者 余斌 本报记者 刘裕国
  在成都高新技术开发区采访,成都地奥集团电脑显示屏上的一行数据吸引了记者的注意:2000年集团年产值预计接近14亿元,比去年增长40%,将再创历史新高。
  地奥集团原来是中科院成都生物所一个成天为科研经费发愁的课题组。这个课题组仅用了12年时间,就成为一个令世人瞩目的现代化高科技制药企业。
  探求地奥的成功之道,董事长李伯刚一语破的:“义无反顾进入市场,以大科研、大营销、小生产为内涵构建现代科技企业。”
  闯市场铺就转制之路
  1980年初春,时为中科院成都生物所助理研究员的李伯刚带领课题组6名科技人员开始向防治心血管疾病植物药———“地奥心血康”这个高难度项目发起攻击。7年后,这个课题通过了中科院鉴定。专家称:“地奥心血康”将为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揭开新的一页。
  为转让成果以弥补科研经费的不足,1987年秋,课题组长李伯刚背着“地奥心血康”的科研资料和样品四处奔走,但几家企业对此不屑一顾,最大方的工厂也只开出了20万元的“高价”。科技人员的心被深深刺伤了。
  耗资50万元研发经费、在临床试验中已备受医生和病人称赞的“地奥心血康”真的只值20万元?在对当时不断完善的科技政策环境认真分析后,课题组痛则思变,下决心自办企业转化成果,以实际行动来证明科技成果的应有价值。1988年8月,课题组借来50万元,租下原中科院成都图书馆的一角,成立了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制药厂,开始了艰难的创业历程。
  为了建立一套适应市场的内部管理机制,1991年制药厂开始对包括课题组人员在内的所有员工实行聘用制,建立起一套人人平等、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新型用工制度。
  课题组迅速实现了科技与经济的对接。1989年,地奥心血康首次投产即创年产值244万元。目前,这一产品已创产值42亿多元,占地奥集团12年总产值的84%。
  创新机制推动经济高增长
  经过长时间积累,目前地奥研发人员已从创业初的7人发展到256人,约占职工总数的11%,其中包括博士后及博士17人、硕士研究生140人;科研经费从每年几万元增至约8000万元,约占年产值的8%;科研用房也从10多平方米增至2万多平方米。
  地奥还建立起一套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科研机制。一项新药研究立项与否,地奥一看学术水平,即新药一定是国内同行甚至国外同行短期内开发不出来的;二看经济指标,即其年销售额预计能超出5000万元、毛利润能达到30%左右的。新药研究一旦立项,科研经费将得到充分保证,科研人员丝毫不为经费发愁。在科研成果评价上,地奥不以论文的多少定论,而将经济效益作为唯一标准,并据此对科研人员进行奖励。市场化的科研体制使地奥产品大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了优势。
  目前,地奥已建成具有国际水平的新药研究所,能开发天然药物、合成药物、基因药物等多类新药,是国内实力最强的药物、科研、中试生产基地之一。
  市场营销被地奥视为企业另一成长重心而备受重视。针对科研人员缺乏营销经验,以及产品科技含量高的特点,地奥着重从引进高级营销人才入手开拓市场。目前地奥销售人员达800多人,占职工总数的35%,其中大专以上占99%、硕士生占11%。凭借这支高素质营销队伍,地奥在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设立了销售事务所(分公司),与3000多家医药公司有直接的供销关系,建成了遍布全国的营销网络体系。
  现代企业制度应运而生
  在地奥的发展史上有两次重要的更名,每一次更名都意味着地奥在企业发展战略和体制上的创新。
  刚建药厂时,课题组科技人员对企业体制问题并未多加考虑,药厂被取名为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制药厂,性质被注册为全民所有制企业,药厂也建在中科院成都分院里……一切似乎都顺理成章。然而,随着药厂产值、效益以出人意料的速度成倍增长,以及新产品的逐渐推出,车间、办公室四处分散的机关大院里办厂方式已明显不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
  1993年12月,为满足扩大生产规模的需要,减少一些部门用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手段对企业的干扰,药厂由中科院成都分院迁入了政策环境良好的成都高新技术开发区,在现代化厂区内迅速实现了生产、管理和科研力量的整合。适应这一变化,并为凸显“地奥”这一品牌价值,药厂更名为中科院成都地奥制药公司,首次将“地奥”作为企业名称,企业无形资产在这时开始显现出来。
  为增强企业赢利能力、分摊企业风险,从1996年起,地奥实施了“组建联合舰队”的发展战略,通过投资入股和注入新产品的方式,先后创建了7家子公司。
  随着企业的壮大,地奥全民性质与民营机制的矛盾,以及所办企业的体制越来越不适应地奥的发展。为从根本上解决体制问题,在近4年里,地奥进行了以明晰产权为核心的企业改制工作,将原产权所有者全部转为股份公司股东,最终改制为多元股东结构的有限责任公司,形成了中科集团、生物所、成都高新区国有投资公司及职工持股会等分别持股的股本结构。1999年3月,地奥再次更名为成都地奥制药集团有限公司,并注册成都地奥集团,标志着现代企业制度在地奥初步建立。
  现代企业制度的初步建立为地奥转变企业增长方式提供了体制保证。据地奥集团董事长李伯刚介绍,今年地奥实施了“以药业为主,着眼国际竞争,内部增长与外部扩张并举”的新战略,已完成了对四川3家制药企业的重组兼并,改变了过去只重内部发展、忽视外部扩张的增长方式。地奥的战略目标是:用10年左右的时间,成为世界一流制药企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