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献给祖国的创业之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12-11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献给祖国的创业之歌
  黄威 李永寿
  26岁即获得我国首批授予精密仪器工程博士学位的欧阳健飞,今年7月带着新的运作思路和资金从加拿大飞回北京。仅用3个多月时间,他和伙伴就联络了中关村海龙电子城及国内30多家大型电子市场,建立起传统市场与网上交易相结合的全国性IT产品营销网。
  在北京,已有一大批像欧阳健飞这样“凤还巢”的海外留学生,将自己的才华和智慧奉献给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祖国母亲。
  沿着“绿色通道”回国创业
  今年5月以来,北京市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鼓励留学人员创业的优惠政策及相应配套措施,在海外留学人员和家属中引起热烈反响。人们交相传递的信息是:北京为留学人员归来创业开辟了“绿色通道”!
  一时间,留学人员到京创业形成热潮。留日博士徐进跃等5人通过考察看好中关村的智力资源和创业环境,决定先期投资200万美元建立一家软件企业。在美国享有优越科研、生活条件的博士后肖惠清,手握项目和资金在海淀留学生创业园注册了自己的生物医药公司。斯坦福大学博士生孙勇举行完婚礼一周后,便急急飞到中关村与他人合伙创办了企业。
  据了解,正在加大建设力度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是留学人员创业的首选地。近4个月来有1700多名留学生前来询问创业事项,其中830人有了创办企业的意向,114人领取了营业执照,注册资本达上亿元,技术入股最多占到60%以上。
  “干事业还是祖国好”
  作为高学历、高素质的现代留学生群体,在新的时代环境也有着与前辈们一样的爱国血性。
  在美国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俞孔坚是3年前回来的。前年他和一个朋友建立了一家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现在人员已发展到30多,承担的项目遍及全国,并获得了两个国家奖,效益每年以100%的速度递增。俞孔坚认为,“用所学的知识报效祖国,最直接的是创办技术含量高、有市场潜力的企业”。
  留日并在外定居从业多年的王安生是生物化学博士,曾为所在的日本公司开发出8个专利产品,月收入50万日元。但王安生还是选择了回来,他说:“我要回来干一番属于自己和自己国家的事业。”
  事实上,由留学人员创办的企业已成为首都经济发展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搜狐、亚信、启明星辰等一批留学生创办的企业,是我国IT产业中的佼佼者。我国最早建立的海淀留学人员创业园去年入驻企业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亿元,今年预计将翻一番达到2亿元。
  筑巢引凤迎归潮
  北京市有关职能部门近些年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兑现政策承诺,提供全方位服务,引得“凤凰”纷纷归巢。
  8月上旬,从硅谷回来的刘坚博士住进了有关人员为他联系好打四折的饭店,还采用“一站式”服务帮他很快在中关村注册了企业。刘坚激动地说,“我出国十几年,第一次感受这么周到的服务。看来祖国是需要我们,这下让我坚定了信念!”
  已在北京安家的留美博士温瑞峰夫妇由于不熟悉政策未办工作寄住证,他们上小学的孩子被学校收取了赞助费。温瑞峰到园区咨询创业企业的事项偶然提起此事,有关人员马上与区教育部门进行协调退还了费用。夫妇俩感动地说,现在政府服务非常实在到位,我们留学人员没有理由不回来为国家做点事。
  北京市人事局副局长黄强告诉记者,吸引留学人员回来创业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不仅要提供政策和服务,还要把留学人员企业纳入宏观经济大盘中,使他们在这片热土上真正发挥作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