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500克梨5角,南瓜1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12-11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经济茶座

  500克梨5角,
  南瓜1元……
  ○顾兆农
  前不久,在南京的一家农贸市场买了点南瓜,每500克1元整,接着,又买了些砀山梨,每500克只有0.50元。面对南瓜和梨子的这种价格反差,令我们这些当过多年农民的“知识青年”和受过60年代初期“自然灾害”煎熬的中年人,颇有些感慨。
  想当年,能吃上一点水果,那是一种奢侈;而南瓜,至少在70年代的江南一带,则主要是用来作猪饲料的。
  20多年过去了,何以“精”的不再稀奇,而“粗”的却值起钱来了呢?
  所谓“粗”和“精”,是相对的。就种植成本看,梨子相对南瓜这种“懒汉农作物”来说,“精”似乎是绝对的。但是,市场不只依成本来定价格。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因此,“粗”和“精”,还有数量的意义———多则“粗”,少则“精”。此外,即使“粗货”,也有“精制”的潜力和“升级”的空间,同样是红薯,不同的品种之间,口感和品质都有蛮大的差异;反之,“细货”也有“粗制”的。
  还有,“粗”和“精”,也是主观的,或者说,也有时代的特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健康意识和知识的普及,科学的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逐渐为大众接受。粗粮,作为一种健康食品,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重视和欢迎。这样的背景下,南瓜价优,就有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其实,“粗”、“细”依然,只是人们的意识发生了某些变化。
  再说梨子的价贱。梨子和南瓜价格的倒置(相对历史而言),绝不表明,梨子就不是健康食品。应该说,梨子普及到如此的程度,本身也是农业结构调整的结果。想当年,片面强调以粮为纲,种啥农民不能自己做主,农民的生产成果与市场是脱钩的。是改革开放,才使农业的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解放,这才有了城市农贸市场的一片繁荣。
  农民跟着市场走,是好事。但是,容易一哄而上,进而导致某些农产品的价值与价格背离,这时就容易“伤”农。这里,除了有关方面对农民要加强有效而准确的市场信息引导外,更重要的,作为农产品的生产者,农民也要有一点逆向的思维,有时,“歪打”或许可以“正着”。
  南京农贸市场上的南瓜价好,不知是“歪打”的结果,还是“正打”的必然。不管如何,从中似乎可以悟出点道理,也可以举一反三。对农民有用,对其他行业的经济工作,是否也能有所启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