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阅读
  • 0回复

“不指挥”与“瞎指挥”,当戒——谈谈西部农村结构调整中的两种倾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12-11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观察

  “不指挥”与“瞎指挥”,当戒
  ——谈谈西部农村结构调整中的两种倾向
  本报记者 郑有义
  眼下,在西部农村,干部说得最多的,就是要求农民“结构调整”,而农民最头疼的是如何“结构调整”。怎样帮助农民搞好“结构调整”,是摆在西部各级干部面前重要而迫切的课题。
  一些地方和干部在农民的“结构调整”中有两种倾向:一是大撒手“不指挥”。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种啥养啥应该是农民自己的事,政府不能什么都揽下来。农民好像刚入市的股民一样,盲目地“赶行情”、“跟大户”,凭感觉“调整”。其结果往往是“种啥啥多,养啥啥赔,越调越亏”。二是拍脑门“瞎指挥”。一些干部仍沿袭计划经济条件下“催种”、“催养”、“催收”等“一刀切”的指挥生产方式。自己对市场同样生疏,又不下功夫了解和研究市场,凭经验、习惯和拍脑门指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让你咋“调整”你就得咋“调整”,以其“昏昏”,自然不能使农民“昭昭”,往往是不该调整的调了,该调整的没调,一旦出现“增产不增收”,出现“卖难”,农民自然是怨声载道。
  应该说,近年来市场经济的运行已使西部的农民懂得,必须围绕“市场”调整,靠“特色”赚钱。可是,怎么调整,种什么,养什么?农民心中无数,因为啥赚钱取决于变幻莫测的市场。“市场”在哪里?有多大?变没变?“特色”特不特?“特色”能保持多久?农民也不知道。农民仍然只是看到东家种大葱发了财,西家养蝎子赚了钱,南村搞草编富了,北村养肉牛“肥了”,就一窝蜂地“调整”到去种葱、养蝎、搞草编、喂肉牛,其结果当然是使产品迅速由“短缺赚钱”到“过剩卖难”,面对着“丰收”的农副产品却愁苦难言。
  事实上,在现阶段的西部农村,农民的这种茫然带有客观性和必然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必须依托良好规范的市场环境、准确迅捷的信息渠道、先进的生产方式、农业科技的进步、农民素质的提高等多方面因素。在西部农村仍相对闭塞落后,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自主经营本领还相当薄弱的情况下,要求农民以一家一户的形式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要求农民赶着毛驴车、骑着自行车去追赶稍纵即逝的信息和“看不见的手”操纵之下的“市场”,自我解决“增收”和“卖难”,既不现实也不可能,任何以“市场经济”为由而放弃对农民的组织、引导的倾向都是片面和错误的。
  还必须看到,在现阶段的西部农村,农民可以从事的传统增收渠道,如出售农产品、进乡镇企业、外出打工等,都受到了市场的严峻挑战。农产品供求的基本平衡,结构性、局部性、季度性的“卖难”,已使农产品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农业发展已由过去单纯的资源约束转为资源、市场双重约束;加之近年来乡镇企业结构调整,科技含量增高,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下降,城市下岗职工增多等诸多因素,已使农民通过调整个人行为增收的空间十分狭小。如果说,在前些年许多农民还不懂“市场”,农产品短缺或局部短缺的条件下,少数农民率先的“结构调整”可以迅速地较大幅度地增收的话,那么在现阶段人们已在争相研究“市场”、全方位挺进“市场”、农产品供给充裕的情况下,农民的“结构调整”已不再仅仅是农民的个人行为,而必然是在政府的引导下,以村、乡镇、县市甚至省区为单元,广大农民集团性、大规模的产业结构战略调整,才有可能开辟新的增收渠道和空间。
  西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才刚刚起步,需要研究和探索的问题很多,亟需加强引导。各级政府部门要紧紧抓住农村、农民产业结构调整的“龙头”不放,坚决克服撒手“不指挥”和“瞎指挥”两种倾向。要切实为农民的产业结构调整多做细致、扎实的工作,要多引导、多帮助、多做具体事情。帮助农民寻找符合本地和家庭实际的、可操作的调整项目,帮他们寻求技术、资金的支持,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和科技服务,尤其是帮他们组织销售、打开市场,解决“卖难”。应该承认,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如何有效地实现与市场的对接,对广大的西部干部同样是个新课题,不能“不指挥”,更不能“瞎指挥”,任何想当然、“拍脑门”的指挥都将以损害农民利益为代价,都将受到市场经济的惩罚。因此,研究市场,增强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分析和预测能力,提高驾驭市场、指挥调整的能力,是西部各级干部无可回避的课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