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为荒山秃岭披绿装——关于沙棘保护生态的调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12-11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微型调查

  为荒山秃岭披绿装
  ——关于沙棘保护生态的调查
  本报记者 董纪新
  近年来,随着我国生态环境的整体改善,治理水土流失步伐的加快,沙棘的重要作用正日益为人们所认识,并得到大面积的开发。
  位于晋西北黄土高原中部的岢岚县,是一个生态环境恶劣、水土流失严重的贫困山区县。1985年以来,岢岚县在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后,发现沙棘耐寒、耐旱、耐瘠薄,栽种技术要求简单,成活率高,容易大范围推广,不但可以有效地治理水土流失,开发、利用荒山,而且能够促进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于是,岢岚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大种沙棘,发展畜牧”的工作方针。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收效明显。目前,全县沙棘保有面积已达38万亩,占荒山、荒坡总面积的19.7%,使岢岚县山多坡广的劣势变成优势,以羊为主的畜牧业得到快速发展。在全县18个乡镇、250个行政村、1.67万农户中,有万只羊乡14个、千只羊村106个、百只羊户1229户。
  石营子小流域位于辽宁省建平县东部,属于半干旱、半湿润低植被黄土丘陵强度侵蚀区。流域总面积25.96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22.6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87%,粮食产量很低,农民广种薄收,“种一坡,拉一车,打一簸箕,煮一锅”,生活十分困难。
  这样的地方,如何选择生态治理的突破口?当地的干部和群众选择了抗寒、耐旱、水土保持能力强、有根瘤改善土壤性能的沙棘,大面积营造沙棘和沙棘、油松混交林。目前,全流域综合治理面积达到3万多亩,占水土流失面积的98.9%。其中,荒山栽种沙棘、油松混交林2.6万多亩,治沟80条,营造杨树、沙棘混交林1500亩,荒山牧场全部营造沙棘、油松混交林,以沙棘为主的林地面积增加了8.3倍。沙棘林的发展,不但有效地缓解了林牧矛盾,也增加了土壤的有机质,提高了肥力。全流域粮食总产提高到145.2万公斤,人均产粮266公斤,单产比1981年提高了3.1倍。现在,该流域内93%的农户翻盖了砖石结构的新房,80%的农户购置了电视机、录音机和洗衣机。一个以沙棘种植为突破口的贫困山区走上了富裕之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