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西部县长赴以培训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12-11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

  西部县长赴以培训纪实
  本报记者 郑兴
  为了配合中央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外国专家局确定了“智力西进”工程。培训人才,特别是培训西部领导干部成为此项工程的核心。从今年开始,每年由西部省、区、市推荐现职中青年县长100名,特别是干旱半干旱沙漠地区的县长,分期分批组团出国短期培训,学习国外经济不发达地区和荒漠化地区发展经济的经验。
  11月底,西部的百名县长飞抵以色列。
  在以色列,培训团所到之处,拿起一块土坷垃一捏,都会化成细细的黄沙。自然条件的艰苦不言自明。为了改善恶劣的环境,凝聚力量,以色列农民创造了“基布兹”(集体农庄)、“莫沙夫”(合作社)、“莫沙瓦”(个体集团)3种联合生产模式;为了改造荒漠和满足人民用水需求,国家建设了北水南调工程,实行水资源配额供应制度;为了建成集约化的高效农业,政府还鼓励研发新品种,发展特色经济。
  “西部县长赴以色列培训团”临行前,外专局局长万学远曾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国家拿出宝贵的资金送你们出国培训不容易。帮助当地人民脱贫致富是你们的责任,希望大家珍惜机会。陕西蓝田县乔军县长说:中央把生态环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西部开发的重点,恰恰是因为我们在这些方面落后。看看以色列,我们就明白了。
  据介绍,以色列从建国那天起,就把固沙还田列为国家重点项目加以扶持。科学家们也把世界各地的植物带到以色列进行遗传研究。在南部沙漠实验站,科学家开发出一种玉米品种,长苗以后几星期内供淡水,之后可供咸水。从70年代后期开始,以色列根据本国资源配置,逐步调整产业结构,改种、增种对土地资源要求较低,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蔬菜、水果和花卉,出口创汇,成功地改造了传统农业。近年来,荒漠地区的人民又开拓思路,进行农产品深加工和旅游开发。60年代中期,以色列的耐特菲姆公司发明了滴灌技术。这项发明解决了干旱地区水资源严重匮乏、土壤次生盐碱化等问题,使水的利用率高达95%。
  应该说,以色列农业的起点比我们高很多。以色列人民在贫瘠的土地上,创造了领先世界的高效农业,从农业进而运用到国家整体生态环境的思考方法。在20多天的培训中,通过专家学者的专题授课,基布兹和莫沙夫的实地考察,科研院所的研究讨论,西部县长们获益匪浅。培训团团长、青海省格尔木市常务副市长钟振良说,以色列之行确实使我们认识到了我国西部存在的问题,也让我们看到了奋斗目标。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中,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这次培训无疑启发了大家的思路,对我们今后的工作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