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把大树养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12-11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下乡手记(70)

  把大树养好
  下乡手记(70)
  两件西汉瓦当:一件是原物,岁月的风雨已将它剥蚀得斑驳陆离;另一件是景德镇新近的复制品,釉彩鲜亮,造型逼真。如果让您花同样的价钱选购其中一件,您选哪件?不用说,大部分人都会选原物。因为,尽管它破旧,但蕴涵了太多的沧桑故事。
  选择旅游景点,大抵也是如此。那次去海南三亚出差,闲暇想领略一番当地风情,不料却被狠劲“涮”了一把。
  按照《导游手册》所示,我们找到了那个黎族村寨。原以为,黎寨,该是黎胞世代居住的地方,充满了浓郁的黎族风情。谁料想,踏进寨门,眼前是竹篱笆圈起的一个不大的院落,一条长不过百米的路旁,竖着几座用竹竿搭成的简易草棚,一些女子倚窗而坐,见有游客走过,呼喇一声拥将上来生拉硬拽要求合影。有五六个女子同时围住了我,有拉手的,有抱腰的,一个大胖女子无处可抓,猛伸手薅住了我的衣领,憋得我差点儿喘不过气来。交了“合影费”,好不容易突出重围,又跌进了另一个陷阱。导游引领大家感受地道的黎族婚礼风情。可那是什么风情!一个壮汉背着一个盛装女子,围着宾客转了几圈,呕哑啁哳唱了一通,婚礼便算结束。然而,没完———男女新人往门口一站,挨个向游客讨要彩礼钱,不给钱不让出门。尤其煞风景的是,男的操的是东北口音,女的分明是四川口音……得了,走人吧。
  我实在搞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真正的黎寨不去利用,却偏偏要建这劳什子!
  近些年走过不少地方,类似的遭遇还真不少。河南某县,历史上先后有四个朝代在此建都,可以说,这里的每个角落都留下了先人的足迹。如果把这些遗产充分利用起来,那是多么丰厚的一笔财富啊!可惜的是,当地领导对这些遗产并不领情,夏代先民活动的遗迹在建设小城镇的声浪中化为乌有,武则天封禅宴群臣的大殿湮没在荒草中……相反,他们对洋玩意儿倒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几年间,历险宫、罗马城等纷纷登场,钱没少花,游人却兴味索然。
  据有关部门统计,近10年来,在一些仿古建筑、仿洋建筑呈几何级数增长的同时,古村古镇却在以几何级数消失。1999年10月,国际社会通过了《关于乡土建筑遗产的宪章》,强调:古建筑物及附着在它们身上的传统文化是人类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任何人都必须呵护它。
  受过中国文化浸润的人,恐怕少有不喜欢聆听那些来自远古的足音。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大江南北,先人给我们留下了数不尽的名村古镇。这些村镇,尽管韶华已逝,但在岁月的淘沥下,像存封已久的佳酿,历久弥香。
  随着假日的增多,旅游业空前火爆。这为农村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游过了名山大川,住腻了都市高楼,人们会把目光投向广袤的乡村原野。乡村旅游确有其独特的优势:莺飞草长时节,秋水长天之际,在星罗棋布的名村古镇中徜徉,或把酒话桑麻,或发思古之幽情,那份超拔,那份闲适,恐怕花多少钱也买不到!
  与其花大量的人力财力去装饰永远长不大的假树,还不如下点功夫把前人栽下的大树养护好。这,才是明智之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