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阅读
  • 0回复

以妥协求共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12-12
第6版(国际)
专栏:

  以妥协求共识
本报驻法国记者 顾玉清
欧盟峰会于7日至11日在法国南部海滨城市尼斯举行。此次“欧洲大家庭”的聚会是本世纪的最后一次“历史性”峰会,也被称为“最艰难”的一次会议。经过近5天“马拉松式”的讨论、争吵、谈判、妥协,直到今天凌晨4时多,才在审议通过了《尼斯条约》草案后落下帷幕。
在争论最为激烈的表决票数分配方面,协议规定,德、法、英、意4个“大国”在欧盟部长理事会中各拥有29票,法国成功地维持了法、德平等的“历史权利”。德国总理施罗德对此评论说,在这方面的“顶牛可能会以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方式动摇德法关系”。欧盟成员国扩大到27个时,每个国家在委员会拥有1个专员(大国由原来的2个减为1个)。在扩大后的欧盟中(27国),表决总票数为346票,“法定多数票”为258票,阻止决定的少数票为89票。按照过去承诺,欧盟将于2003年开始接纳新成员。表决形式方面,原则上同意以“法定多数票”取代目前的“一致通过”方式,以避免欧盟成员国的任何一国都可以否决整体决定的局面。
对尼斯峰会取得的成果,与会各国领导人都纷纷表示肯定。欧盟轮值主席国法国总统希拉克认为,无论从会议的规模,还是解决问题的复杂程度来说,尼斯会议都是一次重大的峰会。尽管会议谈判复杂而艰难,但最终“获得了一个体面的、好的结果”。英国首相布莱尔对尼斯会议达成协议表示祝贺,他认为“这是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它开辟了欧盟扩展之路”。
此前,尼斯会议已就一些问题达成了协议。比如,会议签署了使欧洲公民充分享有社会、政治和经济权利的《欧洲基本权利宪章》;在经济方面,决定建立一项加快欧洲市场融合的欧洲社会法规;各国首脑根据法、英提出的建议,一致支持向巴勒斯坦派遣观察员以推动巴以和解;为遏制疯牛病的蔓延,15个成员国通过了一项声明,决定成立一个确保欧洲食品安全的权力机构;同意尽快组建一支6万人的快速反应部队,以应付可能出现的危机;此外,各国领导人还为一些具体议题列出近期解决的时间表。
欧盟机构改革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委员会规模的限制;在部长理事会中“法定多数票”的扩大;否决票数的重新平衡;推进“业已加强的合作”等等。面对到2003年欧盟可能扩大到27国,而不是现在的15个成员国。届时每个国家若仍在委员会保留一个专员职务,就意味着人员越来越多,机构越来越臃肿。还有,如果按现时票数分配法和表决规定,一是部长理事会的任何一个成员国都有否决权,二是“小国”完全有可能在会议表决中形成多数,以阻止不利于它们整体决议的通过。欧盟内部就会出现争吵不休,议而不决的现象。
为达成一项改革协议以便精简机构,提高工作效率,会议期间,轮值主席国法国总统希拉克和总理若斯潘,在分别与各国领导人会见、协商、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向会议提交了多个妥协方案。然而,法国不仅受到“大国”利益平衡的压力,而且受到“小国”关于偏袒大国利益的指责。经过反复讨价还价之后,比利时在最后一刻才接受了荷、比、卢3国总票数相当于一个“大国”票数的妥协。从尼斯会议可以看出,欧盟在走向融合、扩大进程中,本国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协调日形困难。
此间舆论认为,欧盟峰会虽然达成了一项关于机构改革的协议,但是并没有能达到预期的目标。首先,在减少欧盟委员会成员人数,保证该组织在扩大之后仍能有效运作的方案,由于各国不愿意失去发言权而无法摆脱一国一票制。其次,法、英、德等“大国”也都在文化、税收、移民和国际贸易等领域保留了自己的否决权,划出了各自不可逾越的“红线”。
正如与会代表所说,尼斯不是欧盟会议的最后一站,首脑们相聚的机会还很多。但是,欧盟今后能否从各国纵横交错的“红线”中找到一条通向未来的“绿色通道”,这将是确保欧盟实现自身目标的关键。(本报巴黎12月11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