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寻访“木卡姆”的故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12-12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

  寻访“木卡姆”的故乡
  本报记者 李忱
  在火焰山南麓,有一个叫做鲁克沁镇的地方。金秋时节,我们来到这个位于新疆吐鲁番鄯善县的小镇上,来寻访“木卡姆”的故乡。
  “木卡姆”即“大曲”的意思,作为维吾尔族古典音乐的一种形式,包括古典叙诵歌曲、民族叙事组歌、舞蹈乐曲和即兴乐曲等300多首,长期流行于南北疆各地。它因地区情况不同而分为“喀什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哈密木卡姆”、“伊犁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等五种。其中以“吐鲁番木卡姆”(鄯善)为最原始。
  吐鲁番“木卡姆”最早的形式是公元前二世纪流行于西域东部和天山以南的楼兰、姑师一带的“摩可兜勒”(大套歌曲)。鄯善县鲁克沁镇是2000多年前汉代的柳城,它又是清代吐鲁番郡王额敏和单和其子苏来满王等九代王家的郡王府所在地,在王家统治的200多年间,每逢重大节日或招待宾客时,经常演唱“木卡姆”歌曲,所以在鲁克沁镇广为流传的吐鲁番“木卡姆”被称为新疆十二木卡姆的古老发源地之一。
  镇上现有一支以4位老艺人为主、民间自发组织的“木卡姆”演出队,活跃在乡间牧区。由于“木卡姆”是通过口头传唱流传下来的,若要长久保存和继承,必须记录下乐谱和唱词,同时传授民间乐器的演奏技法。鲁克沁镇党委和政府十分珍惜和爱护这一古老的民族艺术。镇政府的哈木都介绍说:“镇里通过文化站把民间艺人集中到这里,为其提供活动和排练场所,组织演出,带徒传艺。站里现有4位民间艺人,由镇里每月发给400元的工资,鼓励他们在农闲时,带徒传艺,组织演出。每年还由财政拨专款5000至1万元用于更换乐器、置办演出服装等。”最近,由镇和县共同投资50万元准备建一所农牧民文化学校,把镇里的演出、培训规范起来,提供更好的培训和活动场所,还可搞文化科技培训。
  在挂有自治区颁发的“民族艺术之乡”牌匾,摆放12幅镇上老艺人照片的文化站里,记者见到了今年51岁的民间艺人吐尔逊·司马义,他是一位“木卡姆”乐师和歌手,自幼学习弹拨尔、热瓦甫、艾介克、都塔尔等乐器,非常熟练地掌握了“木卡姆”的演唱和演奏。作为文化站副站长,他主要负责管理乐器、培训和组织演出活动。他还是自治区的文联会员、鄯善县政协委员。他介绍说,从1998年开始乐队就经常到小学选拔苗子,现已带10多个徒弟,他还经常参加县和地区组织的演出活动,每次演出都受到热烈欢迎并获奖。特别是今年5月,他和镇里的另一位民间艺人艾则孜·尼牙孜作为中国新疆维吾尔族民间艺术团成员赴英国演出。7人的演出团在英国各地演出6场,获得极大成功,每次演出结束,他都被热情的英国观众拥抱,有的观众还高喊:“木卡姆万岁”,演出团还受到英国女王的亲切接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