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感受台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12-12
第12版(港澳台侨)
专栏:

  感受台湾
  本报记者 曹宏亮
  从事有关台湾的宣传报道多年,一直是人在北京心系宝岛式的远程眺望。今年11月初,蒙承有关各方面的努力,以及台湾联合报系的盛情,我们从事台湾报道的同行一共9人,终于能够身临其境,跑马观“台”,一睹宝岛的芳容和娇姿。
  我们抵达台北的时候,真可谓台湾的多事之秋。先是台湾当局宣布停建第四座核电站引起“在野党”的群起而攻,继而新航飞机失事造成100多人死伤,接着又是台风袭击暴雨成灾导致人民财产基础设施受到重大损失。打开电视,翻开报纸,详尽的报道、丰富的画面和大字标题令人目不暇接,各色人等各种角度对事件的看法、分析和评价令人眼花缭乱。就在这一片疾风骤雨中,在东道主周到的安排下,我们开始了从北到南的宁静之旅。当我们在高雄机场与主人道别的时候,这些世人关注的重大事件虽然仍难令人忘怀,但感受最深、回味最久的是宝岛的文化品位、文化气息和文化氛围。
  一到台北机场,耳畔尽是“国语”,一下子就将初来乍到的生疏冲淡了许多。此后的10天行程,我们见过的近百人,言谈话语之间,无不闪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感。从天天陪我们旅行的联合报同行,到各个场所的义务“导览”;从大学校长到企业经理;从闻风赶来的各界朋友,到不期而遇的各界人士;从学生到服务生,或主持,或致词,或介绍风物景致,或安排具体事项,都娓娓道来,或侃侃而谈,自然流畅,得体大方,没有矫饰,没有客套。讲到有关自己的情况,不时会听到民族语文中的那些谦字,如“敝姓”、“敝所”、“敝校”。请你发表意见,则多半会说“请指教”。打电话到别人家里,则会问“是某公馆吗?”访问为容颜有缺陷的朋友提供心理生活辅导服务的阳光基金会,一位面部烧伤后遗痕十分严重的工作人员这样自我介绍,“我叫某某某,真不好意思,我这个样子吓着你了。”那平和的语调、适度的分贝,使人顿生尊重和敬意。参观故宫博物院,一位年近70的义工老太太为我们讲解,叙述之翔实,语汇之专业,仿佛一位专业学者在讲历史课。联合报系全程陪同我们的陈洁明博士、赖信元先生和汪莉娟、陈玉薰女士,他们的言谈话语,透着的就不仅仅是文化了。
  与斯文、自然的言语相比美,台湾同胞日常行为中的文化品位和气息同样令人感受深刻。参观“故宫博物院”,珍贵的文物馆区,光线幽暗,气氛肃然。“导览”介绍说,为将文物所受到的损害减少到最低限度,不仅光线被严格限制到能看清为止,温度、湿度和密封度都依文物所需的科学指标为前提,一丝不苟。同时,又服从传统文化对社会教育应尽的义务,每年变换主题,在严格保护文物的条件下,将珍贵文物轮换展出。当我们的参观快要结束时,两群四五岁的小朋友在阿姨的带领下手拉手走进馆里。这时,台风带来的大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
  在台湾图书馆古籍善本珍藏室,有关负责人告诉我们,这些古书“生存”的环境接近最“自然”的状态,书籍全躺在不生虫、难腐朽,又经过特殊加工的木材所做的书柜里,除了最先进的防火防盗设备,连地震发生的情况下,整柜古书抢救转移的设施措施都预备好了。同样在台湾图书馆和台湾大学图书馆,管理人员特别叮咛我们,请各位尽可能小声说话,并不要使用闪光灯拍照,以免影响借阅者学习研究。引领我们参观的管理人员声音始终非常清楚,但分贝正好被我们听到。在垦丁的海洋生物博物馆,我们再次受到告诫,不要对着鱼类用闪光灯拍照。在阳光基金会,一个将人文关怀扩展至颜面损伤或烧伤者的社会画卷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个热心人联合体自许的使命是,唤起社会的关怀,协助颜面损伤或烧伤的朋友,走过伤后艰辛的路程,重建生活,重建信心,回归社会。他们不仅帮助伤者恢复健康,经济扶助,就业引导,还从事预防教育宣传。据介绍,这个基金会总收入的64%来自社会捐款。
  对弱者的关怀,对服务对象的尊重,对文化遗产不遗余力的保护和敬重,无疑都是文化气息和文化品位最细致的写照。但最令人惊异的,是企业对文化的追求、崇尚和营造。
  在去年发生的大地震灾区,我们参观了号称“绍兴酒故乡”的埔里酒厂,出乎意料的是,我们几近参观了酒文化博览会。就在酒厂的门市,关于酒文化的图片展览计有:台湾美酒传奇,台湾原住居民酒文化,明郑及清代酒史,关于酒的书法、绘画,还办有一个以酒为专题的画展。特别是认识中国古代酒器和中国酒器艺术之美,陈列了从古到今的各种酒器不下400种,从最早的陶器、青铜器、瓷器,到现代的各种器皿应有尽有。厂门口的大红宫灯上大书黑字:“传承历史酒香”。
  在台华陶瓷有限公司,年轻的董事长吕兆说,他们的目标是让中华的陶瓷文明世界化、现代化。因此,不仅鼓励创作人员将每一件产品极尽文化之能事,使泥土升华进入艺术境界,将“凡俗的心灵带进真善美”,就是亮丽艺术生活的开始;又依托公司办起了一座小型的陶瓷艺术宫殿,起名:“莺歌故宫”。“宫”里除了各种造型、各种花饰的陶瓷制品,布满墙壁的中国字画山水画更是相映成趣、相映生辉。
  在我们下榻的国宾宾馆,餐桌上提示牌的背面写着他们的追求,大意是要通过他们的服务,让客人在酒店感受到天人合一、求同存异的中国哲学传统。在“国立科学工艺馆”,馆长亲笔书写的条幅是:“即物穷理”。有着8万人口的鹿港,培养出214位博士;便是寻常日子,家家门口的楹联仍然鲜红鲜红,仿佛新春佳节……
  当然,我们的所见毕竟是一“斑”,远远不能窥到台湾社会的“全豹”。仅就所见而言,无论言语中的文化品位和文化气息,还是生活中的文化氛围人文关怀,抑或企业的文化追求文化倾向,无疑来自深厚的文化教养和修养,来自社会的约定俗成和文化积淀,来自社会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规范。正是这些,奠定了未来岁月文明和创造的基础,也积蓄了走向统一复兴中华的底蕴。
  下图为台湾图书馆副馆长宋建成(右一)为访问团介绍古籍保护情况。文汇摄
(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