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4阅读
  • 0回复

回首平生一粲然——访前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周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12-12
第12版(港澳台侨)
专栏:

  回首平生一粲然
  ——访前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周南
  本报记者 王尧
  初见周南,是一年前的事。其时澳门回归在即,作为中葡谈判中方代表团的团长,周南家中访客盈门,虽病未大愈,出于礼貌亦勉力支撑,为各路新闻媒体“抚今忆昔”。
  一年后再访周南,他又恢复了往日的风采。提起当日病况,周南也笑称“不堪回首”。很少有人知道,1997年的5、6月间,周南就被查出胃部长了一个恶性瘤,如不及时根除后果将不堪设想。可当时香港回归已经指日可待,时间不容许他考虑自己。7月1日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结束,7月6日周南就匆匆离开香港,住进了北京医院。3天后的手术“又开胸又开腹”,切除了1/2的胃和整个贲门,病情暂时得到了控制。术后刚20多天,已经“超期服役”的周南不顾众人劝阻,坐着轮椅再赴香港和其后任交接班,直至因肺部感染再度入院治疗。经此一役,体重减了20多公斤。
  3年多来,随着身体的复原,周南终于有大把时间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每天打打自编的太极拳,偶尔游游泳,兴致来时当然少不了作诗。周南素有“诗人外交家”之誉,就连他的名字也与诗有关。和许多革命者一样,周南非其本名,是参加中共地下党组织后所改,典出诗经篇目。于燕京大学西洋文学系读书时,周南一度颇喜西方现代诗歌,曾与“同窗共好,试为白话新体”,后渐悟中华文化本自源远流长,“未须弃己之田而耘人之田也”,遂弃“新”从“旧”。
  诗者志之所之也。岁月无痕,无论是在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还是江西下放,周南都有诗作记事。1950年,新婚刚一天的他即告别了妻子,奔赴朝鲜战场,在“俘管团”用英语给美国大兵们上政治课。“结缡甫一日,慷慨赴疆场。高歌渡鸭绿,气宇实轩昂。前军溃骄虏,余寇俱仓皇。冰坚雪皑皑,奉命领受降……”的诗句在今天读来,仍觉意气风发。
  在港期间,因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有组织“香草诗社”之议,周南拈得“咏香草”一题,赋成四韵:“四载辛勤业,雄文铸九章。美人还迟暮,香草自芬芳。天漏终能补,国魂势可长,百年颠沛里,世事几沧桑。”其才思之敏捷可见一斑;在外交谈判中,周南征引古人名章佳句隐喻时局、活跃气氛的本领更是传为佳话。钱钟书先生的评价是:其人信如其诗,其诗足见其人。
  吟诗之外,周南最爱是读史,占了整整一面墙的书柜里都是线装书。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开始到全国各地走走看看,探幽访古。最近,他刚从河南回来,感慨颇多。在《访夏商王城等故址有感》一诗注解中,他写道:所见新石器时代先民聚落遗址距今已有近万年之久,其出土文物足证华夏文明自远古以迄今日,一脉相承,未曾中断,举世实罕其俦。今当中华雄风重振之世,迈往超群,前程固未可量也。他说:“考古不单纯是考古,可以印证未来。自有文明以来,当日盛极一时的许多文明都已经沉寂,中华文明却没有中断过。华夏文明有着很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虽然多元,但最后都汇为一体,文化中又极富开放性和包容性。有这样深厚的根基,虽然过去走了许多弯路,但现在已经摸索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中华民族的前景将是一片辉煌。”
  此次赴河南,周南的另一个收获是在洛阳购得的仿唐歌舞俑。在小摊上讨价还价买来的,虽然每个只花了几十元,但其服饰之精美、神态之逼真,令人叫绝,周南爱不释手,“观赏累日,夜竟入梦,觉而赋之”,写下了唐俑在梦中歌舞的一首七律。
  流连在故纸堆里的周南,“厚古而不薄今”,闲时也摆弄摆弄电脑,上上网。几家知名的门户网站都造访过,有时就直接上国外媒体的网站,天下大事、环球凉热,尽收眼底。对于他倾注过心血的港澳地区,他更未曾释怀。
  悠然自得,知足常乐,周南的离休生活就是这样丰富而惬意。(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