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昔日悲怆今依旧——再访切尔诺贝利核电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12-13
第6版(国际)
专栏:连载

  昔日悲怆今依旧
——再访切尔诺贝利核电站
  本报驻乌克兰记者 于宏建
  编者按:提起切尔诺贝利,总让人心绪难平。14年前,一场史无前例的核事故将切尔诺贝利与灾难一词画上等号。今年12月15日,走过20多年风雨之路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将正式关闭。然而,饱受核事故危害的乌克兰人民将要面对更加沉重的难题。
  12月4日,记者随同一个由乌克兰议员和国际社会代表组成的代表团,再次目睹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真实面目,内心又一次经受了那场核事故为人类造成巨大危害的震撼。切尔诺贝利核电站距基辅只有90多公里,始建于1970年,是乌境内建造的第一座核电站,共有4座装机容量1000兆瓦的核反应堆。1986年4月26日,4号机组核反应堆发生爆炸,大量放射性物质泄露,给周围生态环境造成难以估量的危害,电站周围方圆30公里的隔离区域至今仍为“死亡区”。
  记者再次进入“死亡区”时,映入眼帘的仍是一幕幕惨不忍睹的凄凉景象:断壁颓垣,满目疮痍,当年茂密的丛林里如今已出现大片荒地。当地负责核辐射检测的官员乌萨耶夫告诉记者,“死亡区”内土地和动植物受污染程度最高,仅1987年至1988年两年间,就已砍伐和掩埋大约500公顷被核辐射强烈污染的“棕红色”森林。然而,让人不禁感慨的是,这里仍居住着大约400多名居民。他们大多为老人,事故发生后被紧急疏散迁移到外地,因生计困难和割舍不断的思乡之情又陆续返回家园。有关部门目前已将这些老人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对待,定期发放退休金和进行医疗巡诊,尽可能为他们安度晚年提供必要条件。
  为更好了解“死亡区”,主人把记者带入一个举世绝无仅有的“死城”——普里皮亚季。该小城距切尔诺贝利核电站5公里,是当年与核电站同期开始建设的卫星城,曾是核电站员工生活的一方乐土。核事故发生后,这里5万居民被迫迁移他乡。普里皮亚季市的景象不由得让人心头涌上阵阵酸楚。昔日喧嚣的街区已是死一样寂静,渺无人烟,杂草丛生,布局整齐的各式建筑早已门窗破碎,寒风中的“电力学家”文化宫和“波列斯耶”饭店已很难让人想象这里曾有过的安逸和祥和。据说,一些野生动物经常在此招摇过市。
  记者随后前往核电站厂区参观。已完成主体工程的5号、6号机组,尚未建成的巨大冷却塔,废弃的塔吊和机械车辆从眼前一一掠过。来到封盖爆炸的4号核反应堆的“石棺”附近时,记者的心情难于言状。这个动用36万吨混凝土、5000多吨钢筋和其他材料,历经7个月时间建成的庞然大物,14年来一直是国际社会瞩目的焦点,其安全性能也始终是专家和媒体关注的热门话题。由于天公不作美,灰黑色的“石棺”被迷雾紧锁,其本来面目已难以看清。然而,这里发生的核灾难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危害却永远无法从人们的记忆中抹去。(上)
  (本报基辅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