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以城带乡,城乡共建精神文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12-14
第9版(理论)
专栏:

  以城带乡,城乡共建精神文明
  闻世震
  编者的话: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也是农村城市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方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目标,要求这一过程必须充分发挥城市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以促进农村的城市化,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近几年来,辽宁省坚持“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共建,整体推进”的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中共辽宁省委书记闻世震的文章,总结了辽宁省的实践,并对今后如何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思路。
  以城带乡,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有力地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首要的是把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抓好。几年来辽宁省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活动,发展态势越来越好。城市化程度比较高,这是辽宁的优势所在。各级党政主要领导人创建文明城市的意识日益增强,工作力度日益加大。比如,大连市多年来一直重视抓好“三个形象”(环境形象、社会形象、市民形象)建设,沈阳市在凝聚人心、提升人气上下功夫,都取得明显成效,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各地在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中,以创建文明社区为重点,切实抓好社区教育、社区文化、社区服务、社区管理、社区基础建设,城市文明程度有了较大提高。在文明行业创建中,大力推行社会服务承诺制、生产经营信誉制、行政执法公示制,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水平;总结推广沈阳“2211”市民投诉中心的经验,开展“整顿市场秩序,营造文明环境”活动,收到了较好效果。雷锋精神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也是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的长期主题。多年来辽宁省坚持深入开展“学雷锋,学先进,树新风”活动,涌现了一批诸如秉公执法、一心奉献的铁法官谭彦,人民的好校长包全杰,人民的好医生李秋实,人民卫士马卫华等先进典型,在全社会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把以城带乡、城乡共建的工作思路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机制与途径。仅仅依靠农村自身力量,很难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状况很快有一个大的转变。辽宁省农村有相当一部分地区,主要是辽西、辽北和东部山区经济发展还不够快,精神文明建设总体水平也不够高。借助城市力量,就可以给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注入新的动力,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上一个台阶。辽宁省初见成效的以城带乡、城乡共建精神文明的思路与实践,反映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向前发展的内在需要,可以使城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既有利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也有利于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它适应了广大农民在基本实现温饱后对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适应了用社会主义思想占领农村文化阵地,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需求;适应了整体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
  开原市在这方面的做法很有借鉴意义。该市从1998年初开展城乡共建活动,组织城里的文明单位和农村的文明村结成共建对子,双方共同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整治村容村貌,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农民致富奔小康步伐。短短两年,开原的共建对子已经由二十四对发展到现在的九十三对。在建设一批有较高水平、较高标准的文明村的同时,城里共建单位的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也有了新的提高,从而带动了开原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辽宁省委在全省推广了这一经验,并把这一经验写进省委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现在,全省已形成城乡共建的良好势头。丹东凤城市推行“三位一体”共建活动,由一位市领导人带一个市直部门和一个乡镇结成共建对子;抚顺市清原县组织县直机关五十七个单位与文明村开展“局村共建”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农村还广泛开展了“十星”系列(“十星级文明户”、“十星级文明村”、“十星级文明乡镇”和“十星级文明乡镇企业”)创建活动,推广辽阳县开展“专项整治”和西丰县“净化工程”的经验,重点整治村容村貌、乡村道路和封建迷信活动,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如:1999年,开原城乡共建、辽阳专项整治、宽甸“十星”系列创建、北宁产业文化、盘锦“精神扶贫工程”等典型经验,被誉为“五朵金花”;今年,又推出抚顺县毛公村、东港市文明村镇建设、灯塔市“现代农民教育工程”、西丰县“净化工程”、桓仁县创业精神教育等“五朵新花”。
  抓住“十五”期间发展的良好机遇,进一步营造团结奋进、昂扬向上的气势,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十五”期间,将是辽宁发展的关键时期,既面临严峻的挑战,也面临发展的良好机遇。辽宁省是国家老工业基地,国有经济比重较大,国有大中型企业较多,国有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企业制度创新的过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管理组织结构、运行机制的改革,还要做大量的工作。同时,要改造传统产业,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对众多的国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任务也非常繁重。有些资源性产业因资源枯竭,需要破产重组。目前全省经济发展中,机制性、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在改革和调整过程中,搞好职工下岗分流,实行劳动力战略性转移,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问题日益紧迫,压力很大。在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同时,要保持社会稳定、政治安定,为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环境。这一切,都迫切要求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这就需要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引导,弘扬正气,营造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良好社会环境。
  从坚持“三个代表”的高度,自觉贯彻落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方针。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我们总揽全局的纲领。中国共产党必须在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忠实代表的同时,成为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忠实代表,并从物质文化生活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成为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因此,努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各级党组织的重要职责。必须认真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全面贯彻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继续坚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方针,切实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大工作力度,始终掌握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动权。
  坚持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摆在关系全局的重要战略地位。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以企业、农村、社区、高校为重点,着眼于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齐抓共管,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切实加强科学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紧密结合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注重抓好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探索规律,把握特点,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创新;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使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进领导班子,同时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自我修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人民群众作出表率。
  从本地实际出发,坚持“以城带乡,城乡共建精神文明”的发展战略。认真贯彻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座谈会精神,进一步总结经验,巩固完善,提高水平,积极探索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形式。第一,在总结经验、探索规律上下功夫。特别是总结比较成熟的经验如开原做法和各地一些其他形式的做法,从实际出发,勇于创新,从实践中得出普遍性规律,用以指导城乡共建活动。第二,在完善机制、确立规范上下功夫。城乡共建的生命力在于充分调动城乡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使其持久开展下去,形成使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得以持久保持的机制,形成规范的制度,从而构成城乡共建活动深入持久开展的重要保障。第三,在巩固提高、延伸辐射上下功夫。一方面巩固已有成果并进一步加以提高,另一方面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大面积普及推广,吸引更多的城市单位和农村乡镇参加,以此推动全省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整体提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