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可持续发展的体制保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12-14
第11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者论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可持续发展的体制保障
  □梁言顺
  为什么要探讨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条件问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的时候,重新提起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条件问题,似乎是老调重弹,其实不然。
  一方面,最近理论界(主要是国外)有一部分“自由市场环境主义者”,坚决否定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他们坚信市场理性,否认增长的极限,反对环境管制,无限夸大市场的作用。认为,能源危机是人为干预的结果,并非市场运行之必然;人口问题及环境污染问题,由于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均处于改善之中。较为极端的市场理性观点认为,“一种商品的价格体现了该商品的全部社会成本”,这样就没有必要进行宏观干预。对于公共资源问题,持市场理性论的学者虽然也承认存在市场失效,但认为可以通过明确产权关系来解决。即通过生态私有化,使环境与生态资源融入经济体系,让自由市场来管理公共资源。自由市场环境主义只是新古典学派在可持续发展问题上的延伸,但由于它是针对政府宏观调控的一些局限性甚至是无效性而提出的,因而在理论界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蛊惑性。
  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就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还没有真正转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要求的轨道上来。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日益明显地发挥基础性作用,但同时,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从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来看,体制供给的不足主要表现在:首先,政府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和调控仍以命令为主,比如对一些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小企业,就是采取强制命令的方式关闭的,但实际情况是一来查这些企业就关,一不查就开,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其次,作为可持续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资源产业和环境产业市场化程度很低,大部分资源性企业和环保企业由于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由此可见,理论和实践都要求我们真正理清可持续发展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为什么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由于市场的非对称性,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市场非对称性问题,最初由福利经济学者庇古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提出。他在研究中发现,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存在着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的不一致,即生产者所承担的成本与他实际上所造成的成本有差距,这部分差距由社会和他人承担了。庇古所举的例证就是污染问题。在二十世纪初,工业污染问题已相当严重。但生产者只关心其私人生产成本,而不管污染物所引起的环境损失。进入六十年代后,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这使人们对市场的局限性有了进一步认识。美国学者尼斯在分析市场对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作用后,认为市场非对称性内生于市场体系,不可避免。具体表现在,对于资源的开发、加工和分配,市场运作富有效率,能够产生足够的激励;而对于污染废弃物的处理,市场运作失灵,几乎完全不起作用。因为污染物排放所造成的破坏发生在生产和交换过程之外,即市场外部,不受市场力量的约束。
  在现有条件下,为什么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也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现有条件下,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由于宏观调控作用的非对称性,也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因为宏观调控政策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能有效发挥作用的。这就是宏观调控政策的非对称性。在以单一计划配置资源的传统经济体制下,由于其排除了市场的作用,资源的流动与配置只能在政府的严格计划下进行。而这种管理体制的有效实施必须具备如下条件:一是作为计划制定和实施主体的政府,必须具备健全的信息系统,以保证信息的全面性、及时性。二是作为社会整体利益和要求的体现,社会计划必须与每一个体利益之间的要求基本一致,即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体利益以及个体利益之间几乎不存在冲突。三是完全计划管理方法要求政府有一支极为庞大且素质和效率极高的管理决策队伍,这样才能保证中央代替每一位生产者、消费者进行选择和决策的有效性。上述条件虽在理论上可行,但在实践中却难以实现。这就必然导致宏观政策失效,从而造成自然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和环境污染的产生。
  对于可持续发展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比较优势
  前面分析到,无论宏观政策非对称性,还是市场非对称性,都是指有效和无效这两部分并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宏观政策部分失效,就是指宏观政策的作用存在盲区;在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机制部分失效,即是说市场作用存在盲区。盲区的存在,必然给可持续发展造成障碍。因此,要消除上述两个盲区,就必须建立一种新的经济体制,把政策有效和市场有效有机结合起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具有这样一种体制优势。
  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在于它可以充分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由市场来形成资源包括自然资源的合理价格,并通过价格变动及时反映、调节商品供给和需求的矛盾,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流动。二是各类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相对独立的市场主体后,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必然会千方百计地降低生产成本,包括节约各种自然资源。三是有利于明晰自然资源的产权关系,并对自然资源进行资产化管理,从而实现自然资源的保值、增值和自我补偿。四是由于平均利润率规律的作用,有利于形成大规模的环保产业。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调宏观调控的作用。这一点,对于可持续发展来说尤为重要。这是因为,市场的有效性对于可持续发展只起基础性作用,而对于非市场交易资源的保护等有长远效益而无近期效益、有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而无经济效益的目标,只能靠政府的宏观调控来实现。这里特别需要提出的是,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宏观调控,既不同于计划经济时期的计划管理手段,又不同于过去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用的“命令控制”方式,而应是一种建立在市场机制基础之上的宏观调控。近些年来,很多国家开始转向积极地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更多地依靠经济政策工具。比如对污染排放征收环境税,使环境成本内部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市场失效问题。再比如实行可交易排污许可证制度,当某个企业想得到更多的排污限额时,就必须向其他采取措施降低了排放量的企业购买许可证。通过许可证制度,社会可以对每年的排污量或资源消费量规定上限,而许可证的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此外,还有押金返还制度(对有污染环境可能性的制品征收押金)等。这些宏观调控措施具有一定的普遍适用性,因此我们应该加以借鉴和吸收,并结合我国实际不断调整和完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