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老有所养 老有所学 老有所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2-03
第12版(统一战线·视点)
专栏:

  老有所养 老有所学 老有所乐
  张文范
  编者按:目前,我国已进入老年人口快速增长时期,这一发展趋势必将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党中央高度重视老年人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应对之策,老龄工作成效显著。本期“视点”邀请中国老龄协会会长张文范同志介绍这方面情况,意在呼吁全社会关注、研究和解决好老龄问题,带着感情,扎实工作,为老年人的生活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
  转变观念善待老人
  目前,我国已提前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国家行列。60岁以上老年人约为1.3亿,并表现出“两高两大两低”的基本特征,即高速、高龄,基数大、差异大,社区养老社会化水平低、自我养老、社会养老意识低的现状。
  “人人都会老,家家有老人”,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我们应该彻底改变那种视老年人为包袱、负担,认为老年人就是体弱多病、无工作能力、依赖别人、保守、封闭的等一系列的旧观念。据国家人事部统计,我国现有离退休高、中级专业人员约450万人,再加上其他离退休低中级专业人员就是上千万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在这样一个庞大的老年群体中,许多老年人根据自己的长处和特点,在参谋咨询、教育传授、生产经营、公益服务、自我管理服务等诸多类型的职业中,仍然干着“拾社会之缺,补社会之需”的工作,继续发挥着老年人独特的作用。他们工作和生活经验丰富,同时又是慈祥、宽厚、通情达理,我们没有理由不用积极的态度去看待老年人,去善待老年人。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庆祝1999国际老年人年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时讲的:“尊重老年人就是尊重人生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就是尊重历史。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我国广大老年人为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力量,建立了光荣的业绩。今天,他们虽然离开了原来的工作岗位,但仍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用长期积累起来的丰富知识和经验,通过各种方式继续为人民服务,为国家的改革、发展、稳定作出了新的贡献。他们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尊重。”
  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成立了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进一步加强对老龄工作的领导,加大老龄事业发展的力度。这是党中央推进老龄事业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目前,全国老龄工作已出现党政加强领导,老工委牵头协调,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好局面。作为老龄工作者,更有一种光荣的责任感。关心、爱护每一位老年人,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和风范。“当官不敬老,不是好领导”,“不孝敬父母的人,不尊敬老年人的人,不是好市民。”我们同不少老年人交谈过,也访问过一些老年家庭,了解到许多老年人生活得很孤独,缺少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因此,我们既要满足老年人物质生活方面的特殊需求,更要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方面的特殊需求。
  逐步改革我国的养老模式
  要使老年人晚年生活愉快,首先就必须为老年人创造一个舒适的养老环境。老年人年事日高,喜欢家人的关怀,亲情的交流,要通过生活上的照顾,情感上的沟通,周围邻居的关怀,生活在家庭亲情之中。而这种亲情交流和天伦之乐是社会服务所不能代替的。在家庭生活中,子女拥有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恩和报答之情,十分重要。所以,中国几千年传统养老的方式就是家庭养老。特别在广大的农村,家庭养老依然是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养老方式。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开放,两代人由于经济上的相对独立,由血缘维系的亲情养老观念正在弱化。“父母在,不远游”的束缚正在逐渐打破。仅从农村看,每年有7000万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加上独生子女增多,“四二一”家庭的出现,所有这些都意味着我国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已受到冲击。而且,随着人口老龄化过程的加快,老年家庭越来越多,现已达到3000多万户,并出现两代人同时老化的情况,独居老人已占26.6%。尤其是高龄老人自理能力下降,给家庭的抚养照料增加了极大的压力。来自基层的调查表明,近年来人民法院受理子女不赡养老人的案件在农村有所增加。一些地方,不少老年人享受不到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伴随他们的却是孤独和凄凉。这种现象,尽管是少数,但也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当务之急是要针对这种新情况,逐步建立起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模式。多年来,经专家科研和实践验证,创造和形成新的居家养老环境,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道路,是解决中国养老问题的一个既现实又切实可行的养老模式。就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养老模式。其内涵是积极创造形成一个以家庭为核心,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外围,养老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体系。
  要达到上述目标,我们至少需要做三方面的努力:首先是包括低龄老年人、健康老年人在内的那些有能力自我服务的老人,要承担起自我养老的责任。其次,子女要自觉承担起赡养老人的责任,这是他们没有理由推卸,也无法推卸的天经地义的责任。再就是,加强社区养老功能和社区为老服务功能。特别是各级政府要动员国家、集体、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来兴办老年公寓、敬老院、护理院、托老所、照料中心等养老服务设施,要增建老年文化娱乐场所,丰富广大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而要完成这样艰巨而细致的工作,没有一个眼睛向下,心怀群众,“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深厚感情不行。老龄事业的花果需要众人齐心协力的浇灌和培育。
  重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表现在物质上,也表现在精神上。愉快的精神是保持老年人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人到老年,对物质生活并没太多要求,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得到感情上的安慰,尤其是得到儿女的体贴与关怀。生儿育女,操劳一生,能在儿女的温情中安度晚年,就感到很愉快。因此,养老,不仅是老年人物质上、生理上的需求,同时也是心理上、精神上的需求。据报道,天津市安定医院最近对3000名老年人进行调查发现,老年期心理障碍和精神障碍的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严重危害着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老年心理障碍发病的原因主要是退休后的孤独感,亲人故去的丧失感,以及因为“耳畔频闻故人死,眼前但见少年多”而萌生的生命所剩无几的恐怖感。据调查,一些城市里约有近七成的青年人对父母缺少精神关怀,虽然每周有两天休息的时间,但子女很少上门与老人共度周末。
  孝敬父母,尊重老人,是一个永远不会过时的话题。我国古代就有“薄父母,不成人才”、“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的格言。做子女的,决不能认为平日给点钱送点物就算尽了孝心,更不能等到年节时“进点贡”、“一孝”了之。老人们喜欢小辈们能经常陪他们聊聊天,说说笑笑。他们需要儿女一个细腻的情感,一种无微不至的关心,就像当年父母呵护自己一样。金钱易得,亲情难求,尽孝重在精神赡养。
  作为老龄工作者,我们在工作中如何想方设法为老年人创造一个既能在生活上得到保证,又能获得精神赡养的生活环境呢?我以为,当前应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去努力: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老年人进行物质和精神赡养的自觉性。党中央、国务院已经把老龄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在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下,我们正在抓紧制定老龄事业发展的“十五”计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启动各方面的老龄工作行动计划。我们要运用各种宣传工具和各种宣传手段来增强全社会的敬老、爱老、养老意识,把敬老教育贯彻于各种活动中,渗透到各个领域,落实到各个家庭中。
  二是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法轮功”事件从反面提醒我们,老年精神阵地不用正确思想去占领,封建迷信和歪理邪说就会去占领。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同“法轮功”进行坚决的斗争,同时要坚持正面教育,积极引导和管理好老年群体。各级政府要尽力创造优惠、优先的条件,有条件的也可免费为老年人开放文化、体育场所,办好老年大学和老年教育,使老年人能做到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
  三是制定优惠政策,动员社会力量兴办老年福利事业。一方面,要切实增加对老龄事业的投入,把老龄事业纳入社会发展计划,另一方面,动员社会力量,用产业化来推进老龄事业的社会化发展,逐步改变目前我国社会养老条件、设施落后的状况。同时,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老年福利设施。
  四是增强全社会的养老意识和法制意识,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常言道:“百事孝为先”,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父母都不孝顺、不赡养,还谈得上什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重视老年人的婚姻问题,保障和维护老年人再婚的权利。希望宣传媒体和有关部门加大这方面的宣传力度,树立和表彰敬老养老的先进典型,对一些典型的虐待老人的案件要进行曝光和批评。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情。”让我们满怀感情,以扎实的工作落实江总书记“加强老龄工作,发展老龄事业”的重要指示,为老年人多做好事、实事,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开拓老龄工作的新局面。
  上海华阳街道老年知识妇女感情服务队成员和社区内老人在谈天站聊天,交流织毛衣技巧。新华社记者 张耀智 摄
  浙江省武义县俞源村是远近闻名的“长寿村”。老年人过着幸福美满的晚年生活。新华社记者 谭进 摄(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