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旧伤未愈添新痛——再访切尔诺贝利核电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12-15
第6版(国际)
专栏:连载

旧伤未愈添新痛  
——再访切尔诺贝利核电站
  本报驻乌克兰记者 于宏建
  关闭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问题早在核事故发生后就被提上日程。乌克兰能源紧张,电力不足,关闭电站是一个与解决能源补偿、生态安全和其他一系列问题密切相关的系统工程。根据乌克兰与西方7国和欧盟1995年12月签署的《关闭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相互谅解备忘录》,乌承诺2000年前关闭电站,西方国家则向乌提供相应援助,包括完成乌的赫梅利尼茨基核电站2号机组和罗夫诺核电站4号机组后期建设。如今,乌已进入关闭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最后“读秒”阶段,而西方国家的援助大部分仍未到位,乌因此陷入艰难境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员工对此感受最深。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总经理托尔斯托诺戈夫介绍说,核电站在4号机组发生爆炸后,1号和2号机组随后几年也相继关闭,只有3号机组一直保持运行。自1981年投入运行以来,3号机组已累计发电3083亿千瓦小时,今年前10个月发电59.8亿千瓦小时,约占全国总发电量的5%,对乌经济发展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进行必要检修后,3号机组至少还可坚持发电10年。提前关闭电站无疑将使乌经济形势更加恶化。
  据有关专家介绍,目前关闭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势必对乌产生一系列消极后果:乌每年将损失1亿—1.3亿美元产值,国家电力系统几年内将陷入满负荷状态,电站6500多名员工半数以上近期将面临失业,1号、2号机组的维护保养和电站员工居住的卫星城——斯拉乌季奇市也将失去财政来源,其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将极为严重。乌近15年几乎未增加任何电力补偿设施,在电能需求高峰期的12月份关闭核电站将使乌面临异常残酷的考验。
  在纯粹的技术环节上,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也未作好关闭准备。核电站的供暖系统一直依赖3号机组,原计划在今年12月投入使用的一个工业供暖锅炉也因资金问题受阻,预计最早明年4月才能供暖。核废料储存库和放射性废料加工厂等一系列配套设施的建设也需要二至三年,核电站的安全实际上并不能因关闭3号机组而得到有效保障。停止发电并不等同于彻底关闭电站,加上世界上尚没有关闭正在运行的核电站先例,因此保证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完全关闭至少需要30年时间。
  乌关闭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遇到许多始料不及的难题。一位电站官员抱怨说,即使资金现在到位,乌境内需要建成的两个核机组至少也需要2到4年才能并网发电,西方国家不仅迟迟不兑现向乌提供相应援助的承诺,而且将其援助与乌的经济改革挂钩,实在让人难以理解。电站副总经理科马罗夫特别指出,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拥有一大批高素质专家,积累了大量处理核事故的宝贵经验,培养这样一位专家约需5万—34万美元,目前这些专家有的已收到俄罗斯和伊朗等国邀请,乌如不采取措施,大批优秀核工业人才将流失国外。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专家和工作人员忧虑的话语让人们深切感受到,关闭核电站绝不是一按“停止”电钮就能解决一切问题,乌克兰在与核事故危害斗争的同时,还将承受一系列新的磨难。(中)(本报基辅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