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历史性的重大进展——谈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12-15
第8版(教育)
专栏:

  历史性的重大进展
  ——谈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
  周远清
  1992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支持下,在“共建、调整、合作、合并”八字方针的指引下,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工作朝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目标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旧的高教管理体制的格局已经打破,新的高教管理体制已见雏形,高等学校的布局结构日趋合理,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正在逐步提高。这项改革为我国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部门和地方高等学校“条块分割”,低水平重复设置,造成我国高等教育在结构和布局上严重不合理和高教资源的严重浪费。这种旧的高教管理体制已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适应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发展的形势
  我国原有的高教管理体制是在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一种国家集中计划、中央部门(俗称“条”)和地方政府(俗称为“块”)分别办学并直接管理的体制,这种体制已经落后于时代和社会的发展。
  首先,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中央政府部门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央政府部门的机构和职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与此相适应,部门所属学校的管理体制也应做相应的调整。除个别特殊情况以外,中央政府部门作为宏观管理部门,没有必要再继续直接管理学校,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宏观管理和决策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除极少数特殊的行业之外,经济发展主要是由区域来规划和组织,高等教育也主要应面向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那种按条条来规划和培养人才的做法已经不适应新体制和新形势的需要了;行业、部门所需要的人才主要由其自行办学来培养的做法导致人才来源单一,且知识结构不合理,造成行业内部人才近亲繁殖。
  其次,这种体制导致部门和地方高等学校“条块分割”,各自封闭办学,在低水平、低效益的基础上搞重复设置,造成我国高等教育在结构和布局上严重不合理和高教资源的严重浪费。
  另外,在原有体制下我国单科性院校太多,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学生知识面窄,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化建设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也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因此,必须对这种体制进行改革,改变条块分割的状况,以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在结构、布局、质量、效益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
  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取得历史性重大进展,大规模院校调整没出现波动,进展顺利。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办学,以地方统筹管理为主的新的高教管理体制的框架基本确立,一批更加综合的高等学校应运而生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教育体制改革的任务。1992年全国高教工作会议以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发表,标志着我国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的开始。经过8年的不断推进,这项改革已经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1992年,原国家教委首先从打破高校单一的隶属关系、加强地方对高等教育的统筹入手,积极促成了广东省人民政府与原国家教委共建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此后,以主管部门共建和高校间开展合作办学为主要形式的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在全国迅速展开,逐步深入。1994年、1995年、1996年分别在上海、南昌、北戴河召开了三次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座谈会,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参加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这三次会议在改革实践的基础上认真总结了改革的经验,明确了改革的思路。
  1998年1月,在扬州召开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认真总结了前段改革的经验,李岚清同志提出“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八字方针,部署了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改革步伐、全面推进改革的任务。
  扬州会议以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配合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教育部、财政部、国家计委等有关部门在各地的配合下对国务院部门(单位)所属学校集中进行了三次大的调整,基本上解决了部门办学体制问题,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历史性的重大突破。这三次调整分别是:1998年7月,对原机械工业部等9个撤并部门所属院校的调整;1999年上半年,对原兵器、航空、航天、船舶、核工业等五大军工总公司所属院校的调整;2000年上半年,对铁道部等49个国务院部门(单位)所属院校进行了调整,其中一部分划归教育部管理或与教育部的学校合并,大部分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
  在部门院校管理体制调整的同时进行了高等学校布局结构的调整。一批重要大学与教育部现直属高校进行了合并,形成更加综合的学科氛围,进一步拓展了学科,增强了实力,提高了水平。特别是成功地将一批规模较大、水平较高的医科院校并入了综合性大学或多科性大学,改变了我国长期以来医科院校独立发展的格局,对于加强医科学科建设,提高科研水平和教育质量,迎接生物技术时代的到来具有重要意义。
  部门院校管理体制调整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原有的高教管理体制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几年来,按照“八字方针”进行的高教管理体制改革,许多中央部门直接管理的高校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或划转给地方管理后,从面向单一的某个行业服务转变为面向整个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方位服务,拓宽了学校的服务面,扩展了高等学校的办学思路。
  通过管理体制的改革,一批更加综合的高等学校应运而生。1993年由江西大学和江西工业大学合并组建的南昌大学,经过7年的努力奋斗,教学上质量、科研上水平、办学上效益,已逐步形成了“多学科交叉渗透、学研产紧密结合”的新型综合大学办学规模,产生了“1+1>2”的效果,并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1994年4月起开始合并的四川大学,经过艰难曲折的探索和锐意改革,现已经走上了良性发展的道路,并校改革的优势和效益从多方面显现出来。
  整个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进程目标明确,操作稳妥,进展顺利,每一步都经过认真研讨和精心设计,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广。正因如此,在2000年上半年进行的如此大规模的院校调整中,没有出现任何波动,整体局势十分稳定。
  巩固改革成果,确保在今后两年多的时间里,基本完成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的调整任务。在合并调整中,切忌盲目贪大求全搞“巨无霸”,切忌以合并为手段搞变相升格,防止异地合并和层次相差很多的学校之间拼凑合并
  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要“继续深化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我们要认真贯彻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深化改革,继续巩固改革的成果。当前,迫切需要抓紧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这次部门院校调整中以及几年来改革过程中合并的学校要抓紧做好融合工作,巩固改革的成果;
以部门院校管理体制调整和省级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抓紧进行各地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工作。省级人民政府要抓住机构改革的时机,对省内各业务厅局所属学校的管理体制进行调整。原则上,各业务厅局不再办学。要把学校管理体制的调整和学校布局结构的调整结合起来。在学校的合并调整中切忌盲目贪大求全搞“巨无霸”和以合并为手段搞变相升格,防止异地合并和层次相差很多的学校之间搞拼凑合并;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今后3年,继续按照‘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方式,基本完成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的调整”。因此,还要进一步加强对改革的领导,确保在今后两年多的时间里,基本完成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的调整任务。
  (作者系教育部副部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