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面向新世纪的演进——访湖南师范大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12-15
第8版(教育)
专栏:

  面向新世纪的演进
  ——访湖南师范大学
  本报记者 毕全忠
  岳麓山对于长沙来说,不仅是“风景这边独好”,更是知识密集的高文化区。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一批高等学校均设在此处,依山而居的大学生、教授、教师有六七万人。宋代著名的岳麓书院现在湖南大学之内,书院著名的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用来形容今日的情况,依然十分恰当。
  笔者最近访问了湖南师大,深感该校的办学理念深刻,办学模式创新颇多,实际运作也很畅顺有效,对如何面向新世纪办好大学尤其是师范大学,很有启示作用。
以人为本
湖南师范大学是湖南省属大学,1984年前为湖南师范学院,那时学生不过三四千人。此后的10多年内,面貌大变。现在拥有15个学院,1.5万名在校生,有权授予硕士、博士学位的学科点有70多个,并进入了国家重点建设的百所大学之列。
  笔者分别向校党委书记徐晨光、校长刘湘榕提出一个同样的问题:“面向新世纪怎样办好一所大学,尤其是师范大学?”他们的回答也是同样的:“坚持以人为本。”这似乎是“老生常谈”,现在连商业广告也在说“以人为本”。可是在湖南师大,这却不是一句空话。90年代以来,全校开展了多次更新教育观念的大讨论,形成了共同的办学理念。校领导和教师们认为,教学和科研无疑是大学的两大中心工作,但从根本上说,办大学要坚持以人为本。如果不以人为本,教学和科研也做不好。
  所谓“以人为本”,最主要的就是尊重人,尊重人的主体精神,尊重人的发展权。校党委书记徐晨光说:“首先是育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使他们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素质。”他列举以下基本素质:健全、高尚的人格,全面、扎实的知识和能力,健康的体质和心理。10多年来,湖南师大尽力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去。从培养模式到校园文化建设,从教师、人事工作到学生工作和师生关系,无不体现这一理念。其中教师工作最具代表性。
  “师本位”
  办好学校,关键是教师。现在各校间的教师“争夺战”愈演愈烈。很显然,湖南师大在很多方面难以与国内知名大学相抗衡。出人意料的是,10年来湖南师大竟能从国内外吸引来一大批高水平教师,包括118名博士、88位教授。他们中有中科院的教授3位,美国耶鲁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等国外著名学府的教授5位。这些博士、教授均站在学科的前沿,又年轻,他们的到来使湖南师大的数学、生物学、生理学、物理学、英语语言学等学科的水平大为提高。湖南师大究竟有什么吸引力?说到底还是“以人为本”。
  湖南师大早就预见到引进教师将会有激烈的竞争,因此抢先一步,从1990年起就开始引进博士、教授。更重要的是教师人事工作转变观念,破除“官本位”观念,确立“师本位”的观念。全校树立了教师是大学声誉、水平的根本的观念。各部门尽力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和环境。开学典礼,主席台上校领导和教师相间而坐,很多重大活动由教师主持。在利益分配上不再是教师的职级比照行政级别,而是以教师职级为准,是行政级别比照教师职级。
  “师本位”正是“以人为本”办学理念在人事工作中的体现。这使湖南师大的师资队伍建设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建立起了一支高水平、年轻化、有强盛持续发展能力的教师队伍,拥有两位院士,220多位教授,40多名副教授,全校的教学改革和科研工作也因此而深入发展、充满生机、成果迭出。
  综合化
  长期以来,师范院校几乎一直垄断着我国基础教育所需教师的培养,但是近几年来这种垄断正在被打破。越来越多的非师范高校参与教师的培养。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大学毕业生将越来越多,而基础教育又是最能吸纳大学毕业生的领域,很多人将到学校就业。师范院校毕业生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基础教育的发展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他们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而师范教育一直强调与中学学科对口培养,学生知识面窄,综合文化科学素质不高。师范院校向何处去,成了我国当前的一大研究课题。
  湖南师大90年代初就开始深入研究和大胆探索、全面改革。这也是贯彻“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即为学生一生的可持续发展负责。现在,湖南师大已确定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在弘扬师范传统的前提下向综合化演进,首先办成综合性的师范大学,最终办成有师范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同时,也确立了“自主立系”的培养模式,并已运作了几年。
  刘湘榕校长非常强调保持师范特色和传统。因为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除掌握育人的知识技能外,还受到为人师表的教育,这是更高的人格修养。
  所谓综合化,有两个层次。一是学科的综合化,多样化。这既是充分发挥学校智力资源的作用,也是为了形成文化科学的综合氛围,有利于学生形成综合的素质。现在全校建有二级学院15个,包括文、理、法、经济管理、旅游、外语、人民武装、国土、艺术、生命科学、化学化工、体育、职业技术,涉及到11个学科门类。非师范类专业已占40%。另一个层次的综合化是指每个学生的文化科学和技能的综合素质,这体现在“自主立系”的培养模式上。
  “自主立系”模式是个完整的体系,包括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培养方式、考核评价等。这个模式突出了多学科的综合和学生的自主选择,使学生达到知识、能力、素质的平衡和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平衡。课程体系的改革最为深刻,完全改变了以前与中学学科对口的状况。课程分三大类:文化课、教育类课和专业课。每个专业的主干课只有五六门,着重学习本学科的研究方法、基本理论、发展历史和前沿。文化课中语文(侧重写作)、高等数学、计算机、英语和心理学、哲学是所有学生必修的,其他还有6个系列50门课供学生选修。“自主立系”的培养模式既符合国际上教师培养的综合化、开放化趋势,又符合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这一模式运作以来已毕业了数届学生。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明显提高了,受到社会的欢迎。在毕业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湖南师大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一直保持着100%。北京等东部省市每年都向该校要数量不少的毕业生去任教。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