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丹青铸永恒——评王广德的书画作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12-16
第7版(美术世界)
专栏:

  丹青铸永恒
  ——评王广德的书画作品
刘彦生
  北京希望书画院院长、书画家王广德,生于山东,长在塞北。他对艺术的执著追求,从他的作品中可见一斑。他坎坷的人生经历、坦率而真诚的人格品性,为他所追求的艺术注入了活力和审美价值。他通过多年的艺术实践,逐渐摸索、形成了一套漏白水墨画法。何谓“漏白水墨画”?即用镂空反衬对象,借鉴摄影副片的效果使画面主体凸现、醒目。
  王广德因其扎实的油画功底,故在宣纸上创作漏白水墨画便有了更大的创造空间。他在广泛借鉴西方油画、水粉画技法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水墨画的意境与造型,将颜色(包括墨)浸染于宣纸上,色彩或浓烈或恬淡,手法或工笔或写意,使线条与墨块有机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
  王广德的作品渗透着他对生活的理解。从选材上看,虽然普通,但不落俗套,这源于他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率直天性。在王广德的作品中,荷、梅、兰、葡萄、牡丹等成为常见之“客”。他把这些对象加以人格化,艺术感染力由此而生发。在他新创作的一幅《玉兰图》中有自题诗句:“料峭初春我放花,一瓣馨香送万家。含苞权作木笔用,吐叶应泡绿清茶”。画玉兰、写清心、品清茶,直抒胸臆,观画读其诗,当然是一种人性自白和高雅的艺术享受。
  王广德的漏白水墨画用动植物展示人性,这些画也是他根据自己对动植物的审美联想与感悟,打开的一扇扇心灵的窗户。他笔下的植物挥洒酣畅,曲藤柔中带刚,翠叶淋漓欲滴,果实饱满充实,老根韧直遒劲,使欣赏者从中感悟到:人生顺逆之苦乐酸甜。
  不断的探索,使王广德的作品常常出现新的艺术景观。王广德的漏白水墨画通过对比烘托出主次分明的关系,体现了“无法之法法更严”的创作规律。王广德还更多地看重读者的欣赏习惯与收藏准则,创作出了《水中天色更动情》、《护花》、《绿岛小夜曲》、《荷塘月色》等具有一定收藏和审美价值的作品。
  王广德还是一位精于行草的书法家。王广德深谙书法,不仅注重汉字造型,更要具有相应的理论水准。他认为,只练字,不注入个人感情,不修养个人品格,不学书法史,只能算是写字匠。为了吸收书法传统文化营养,王广德除了对甲骨文、《多宝塔》、《玄秘塔》、《兰亭序》、《自叙帖》等珍贵书法遗产进行研究外,还把《论语》、《千字文》纳于自己的习书范围。
  文学、金石学、音韵学、舞蹈艺术在王广德从事书法创作过程中,得到了借鉴和融合。与此同时,他也研习哲学和佛学,从中获得了大量营养。
  王广德的书法作品体现了“无色彩而具有图画之灿烂,无声音而具有音乐之美感”。他把图画的形体与音乐的旋律融于书法作品的字里行间,每一幅作品犹如一片苗圃,棵棵枝枝叶叶,都使人感到脉搏在跳动,“血液”在流淌。王广德的书作除了常见的白纸墨字,另一种就是与漏白水墨画相对应的漏白书法。王广德认为,书必具神、气、骨、韵、肉五者。
  他的书法作品讲究线条传神,整体架构和章法的统一,形成了酣畅洒脱、起伏变幻、行云流水般的风格。为了追求新的审美境界,王广德力求在骨、气、神、韵、肉的内在联系中探索出一种独创性,即便在一幅作品中有多个相同字出现,也是变幻莫测,笔随人意,字随心移。
  看他的草书,浓墨润染,引渡飞白,笔画相互牵制,又相互支撑,字的个体如项链中的珍珠,线连珠起,线断珠落。看他的行书,笔触随笔梢走动,或侧、或扁、或正、或偏、或轻、或重,都顺墨而下。
  王广德除从十岁给乡邻写对联,到用刀刻制工艺品,再到书画创作,其艺术之路艰难而又通达。这一漫漫艺术之途的跋涉,也是王广德不断寻找与修正自己的人生坐标的生存方式,他的这种生存方式在实践中不断得到观众的认可,他的作品在社会上产生了反响。
  近年来,他的书画佳作不仅被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及全国一些名胜景点收藏,还被港、台以及美、英、法、俄、澳、日、加、韩、新等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家、收藏家和政要收藏,颇得好评。
 ?荷塘月色王广德作
  行草 王广德书(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