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9阅读
  • 0回复

没有止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12-16
第7版(美术世界)
专栏:书简

  实事求是乃艺术评论的灵魂,但当下艺术评论满纸溢美、虚美之词的假大空、胡乱吹捧之文越来越多,令读者望而生厌。今天,本版特编发著名美学家、艺术家王朝闻先生新近为中国美术学院杨成寅教授即将出版的《美术理论教程》一书作的序。说是序,其实是九秩之年的朝闻老在一只眼睛视力全无的情况下,借助放大镜吃力地读完该书其中的一章后,以其通古博今的深厚学养和严谨求真的治学态度,一字一字地写、一遍一遍地修改而成的书信式读后感。文中既有对书作者“见解的创造性”的肯定,也有匡谬剔瑕的率直,还有责人宽约的善意。读罢此文,在令我们感佩朝闻老的正直、率真的同时,也希望我们的艺坛再多一些这样的艺评。——编者
没有止境
王朝宝
  成寅同志:
  今天读完华夏同志向我推荐的专章《气韵论》,觉得你治学的勤奋与认真态度不减当年。你以谢赫《古画品录》为中心,向上引证宗炳或更早的顾恺之气韵生动的有关论点,引证了大致同时代刘勰那与气韵生动有关的论点,向下引证了荆浩和张彦远有关气韵生动的论点,以史论结合的方式发表了你的看法,体现了你自己的见解的创造性。
  在这一专章的第二部分《气韵的内涵》里,你着重论证了“气质”与“气韵”的关系,认为“气韵可以说是人的气质及其外在审美的表现”,“六法论用了‘气韵’一词来表示人的精神面貌和风采,是很恰当的。‘气韵’比‘神’这一概念的内涵广泛得多,也更富审美意味了”。在我看来,这样的分析说出了别人还没有说过的见解。
  我不必一一举出你这一专章的其他成就,但你不只认为艺术才有生动的气韵,还认为实际生活中的人或房屋、器物和树石都有特定的神采和生动的气韵。前不久,我自己在写作中对古人认为画手挥五弦易,画目送归鸿难,亭台只宜于界画所以无所谓传神的论点也提出了异议;今天读了你对张彦远认为“台阁……无生动之可拟,无气韵之可侔”的论点,我更相信你的见解对美术实践有益。
  你在题为《气韵生动与造型的关系》部分,不仅认为六法的第一“气韵生动”为创作之纲,其余五法都从属于如何体现第一法的需要,而且有创见地分析了后五法如何在其自身相应地体现了第一法则“气韵生动”。我读到你所引述并为你所同意的张彦远的论点“夫像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禁不住对你的引文加上了着重号,不知道你会不会觉得奇怪?这是因为:我自己过去写作时虽也重视张彦远的某些论点,但从来没有像现在读了你的引证,觉得张彦远的这几句话可能促使读者对近年发生的笔墨是否等于零的议论的再思考。由此可见:不只完美的艺术作品有永久的魅力,古人的理论和我们对它的掌握这双方,也有可喜的常新性。
  你这部新著必须急着发稿吗?如果还有富余时间,希望你对定稿再作一些推敲。题为《气韵生动的基本意义》部分,在第二个自然段里,谈到画鲁迅肖像,你似乎认为画得不像鲁迅的形象也有它的生动性。在这里,至少应把话语修改得易懂一些,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为了及早回信,只匆匆翻了翻接下去的专章《意境论》,未能形成值得提出的意见;只是觉得,你对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的画境的分析,似难避免引起误解。山溪的激流不同于“荡漾”的塘水,被激流冲出来而不太自由的蝌蚪的处境是被动的;你说对吗?《石涛画学本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不足之处,所以建议你对定稿再作推敲。不向你诉苦,你也能谅解我暂时未能多看些章节,提不出更重要的可供参考的建议。祝愿你在写作的前进中,不断引起崭新的喜悦。
  二○○○年十一月二十日
 ?王朝闻先生陈志摄于二○○○年十二月六日(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