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一切为了群众——邯郸市加快城市建设侧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12-19
第2版(经济)
专栏:

  一切为了群众
  ——邯郸市加快城市建设侧记
  本报记者 何伟
  出京深高速公路冀南口,一条绿带夹道路灯高悬的8车道柏油路,把记者引入古城邯郸。城市的主人把改建后的邯郸城概括为三季有花,四季常青,一路一特色,一街一景观,路转景移、步移景换。实地探看,果然名不虚传。
  民心工程:美化城市容貌
  过去的邯郸形象不佳。国务院推广国有企业的典型邯郸钢铁集团的经验时,记者云集邯郸。其中有位“老外”在报道中称邯钢坐落的地方是一个尘土飞扬的肮脏小镇,令自尊心很强的邯郸人受到刺激。
  在加快邯郸发展的谋划中,市委书记董强、市长宋恩华形成共识:美化城市容貌、营造舒适空间和文明清洁的环境,是事关广大群众生活质量和投资环境的“民心工程”。去年初,新一届市委领导确定了“坚持以人为本、改善生活环境;挖掘文化底蕴、体现地域特色;塑造精品工程、提升城市品位”的城市建设总体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一个力争3至5年基本达到国家园林城、国家卫生城、模范环保城和优秀旅游城的方案迅速出台;一个以市委书记挂帅、市长任指挥长的高规格指挥部组成;一个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及国内一流专家审核的城市容貌综合整治意见成型。
  关键是落实。为此建立了奖惩机制,把城市容貌综合治理与各级各部门的主要领导的政绩和考核直接挂钩,定领导、定任务、定标准、定责任、定时限、定奖惩,一抓到底。一场新中国成立以来力度最大的城市建设在市民期盼的目光中拉开了帷幕。
  经营城市:按照价值规律来运作
  邯郸古城年久“失修”,主要原因是缺钱。据匡算,仅急需开工的11项工程就需投资22亿元。这对基本是吃饭财政的邯郸来讲,无疑是难以逾越的“拦路虎”。
  “我们把城市当作一种产业来经营。”市长宋恩华介绍说。“向更新观念要钱,从改革中找出路。”急中生智的市领导在困境中闯出了一条多渠道筹资的新路子。
  ———政府给政策,开发带项目。明确投资主体,调动起部门积极性,新建和改造广场12个,游园16个。学步桥景点就是靠给物业开发商优惠政策启动的,通过免收一些费用,鼓励企业办市场。
  ———招商引资,项目融资。争取世行贷款4620万美元,实现了污水处理等工程的启动。谋划符合国家投资方向的项目,取得7000万元的国家债券。按照“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的政策,引资6.7亿元修通南环路西环路。
  ———竞标拍卖,出让广告。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收益”的原则,拍卖7座公厕、36座候车亭,节省200万。通过出让冠名权、广告经营权,建成“人大园”、“电信园”等街头园林和绿化点。
  ———人民城市人民建,开展义务劳动。沁河清淤工程,发动市民、驻军和民兵预备役义务劳动50天,节省财政资金6000万元。
  总之,靠改革变政府单一投入为多渠道筹资:财政拿一点,招商引一点,银行贷一点,社会聚一点,资产盘活一点。让城建驶入市场经济的航道。
  提高文化品位:开发与保护并重
  如果说资金短缺是城建的普遍性矛盾,那么,古城的保护与扩建的矛盾则是邯郸的特殊性矛盾。邯郸是我国出成语最多的城市,现在常用的一百多条成语,源自邯郸。如邯郸学步、一枕黄粱、毛遂自荐、完璧归赵、负荆请罪……这些成语几乎都能在邯郸找到物证;磁山文化、赵文化遗址更是丰厚耀眼,价值连城。如何在大规模的城市改造中保护乃至光大文化遗产呢?
  邯郸首先请来专家细细推敲城市定位,明确了“中轴线,棋盘路,穿城河,行道树,城市广场气势大,人文景观底蕴足”的历史文化名城。在施工中请专家参与,强化“既是畅通工程又是文物保护工程”的意识。如西环路建设中,遇到赵王城绕过去,碰到汉墓先保护后开发。
  “路灯文化”则是光大古城风韵与建设现代都市有机结合的范例。从高速公路下邯郸,映入眼帘的是灯罩似弓的“胡服骑射灯”。进入城市主干道,是大雁欲飞的“鲲鹏展翅灯”。中轴路上是成语典故灯,一个灯罩一个成语故事。此外,另有“一帆风顺”灯、长臂弯灯、三火螺旋灯、礼花灯等9000余个。漫步入夜的邯郸,犹如参观灯饰“博览会”,可谓路灯照亮古城文化。
  “宁可吃尽千般苦,换得百姓夸政府”。市城建局冯连生局长的话,正是这座古城焕发活力的内在源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