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努力解决报忧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12-19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努力解决报忧难
  曹伯纯
  在现代社会,信息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要切实做好信息工作,充分发挥信息在科学决策、推进工作中的作用,必须努力解决报忧难的问题。
  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历来重视信息工作,重视在信息工作中坚持实事求是。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引下,许多地方和单位做到了有喜报喜,有忧报忧,为中央和上级党委、政府全面了解情况做了大量工作。然而,近些年来,报喜不报忧、多报喜少报忧的问题时有发生,一些地方甚至还比较严重。有的只许报喜,不许报忧,或只许报需上级帮助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不许报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偏差;有的虽然允许报忧,但对涉及的问题层层截留,级级过滤,使上报的信息面目全非、时过境迁;有的还对反映问题的人员指斥责难,施加压力,甚至给予不公正对待。
  出现上述问题的直接原因,主要是一些领导干部在认识上有偏差。有的人认为,上报自己管辖区域内出现的问题,是把矛盾上交,是给上级党委添麻烦;有的人片面理解反映问题要全面、系统、完整,总想等问题解决后再报;有的人认为反映问题是“家丑外扬”,会给本地“抹黑”,影响自己的“政绩”。这种只愿报喜不愿报忧的风气,危害极大。它不仅会使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掌握不到全面、真实的情况,而且会使问题得不到及时处理,矛盾得不到及时解决,偏差得不到及时纠正,从而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损失。更严重的是,它会助长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恶劣风气,败坏党风,带坏干部。
  认识上的偏差源自思想方法上的形而上学和思想意识中的私心杂念。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喜”和“忧”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有“喜”必有“忧”,有“忧”也有“喜”,“喜”、“忧”是并存的。对客观存在的东西,只能正视它、认识它、反映它,而不能忽视它、回避它、掩盖它。因此,在信息工作中,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既要对做出的成绩、创造的经验,很好地予以总结,以利于进一步推动工作,也要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如实反映,使之得到及时解决。这不仅是一个方法问题、认识问题,而且是关系到能否真正坚持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原则问题。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现成的经验,工作中出现一些问题是难免的。我们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是为了解决困难和问题去工作、去斗争的。只有如实地反映客观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才能促使困难和问题的解决,推动改革开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如果人们只是盯着成绩和经验,沾沾自喜,不能正视存在的问题,问题就会越积越多,形成恶性循环。人们常说“成绩不讲跑不了,问题不讲不得了”,就是这个道理。
  评价一个地方的工作做得好不好,不能光看这个地方是报喜多还是报喜少。只报喜不报忧,不说明有喜无忧;敢于报忧,也不说明有忧无喜。评价一个干部工作怎么样,不仅要看他是否善于总结成绩、经验,更要看他是否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个地方如果能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当然最好;但如果发生了问题,能如实上报,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予以解决,同时能举一反三,吸取教训,避免此类问题再发生,同样也说明这个地方的干部有驾驭局势、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问题发生后一味掩盖,或自行其是,错误处置,最后酿成大祸,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那后果就严重了。
  心病当以心药治,解铃还须系铃人。解决信息工作中的报忧难,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切实重视,以身作则,大力倡导说真话、报实情。只要真正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观察问题,指导行动,摒弃私心杂念,消除糊涂认识,就会产生坚持真理的勇气,闻过即改的情怀,这样解决报忧难也就不难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