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青海湖畔原子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12-19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地方热线

  青海湖畔原子城
  本报记者 马应珊
  青海湖旖旎的风光让人沉醉,如今,越来越多的游人将目光投向一个神秘的地方,这就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以及航弹、导弹的诞生地。
  1995年5月15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宣布,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已全面退役。至此,位于青海湖北岸金银滩草原上的这个神秘的地方渐渐为世人所知。如今,原子城已成为青藏高原一个独特的旅游景点,每天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
  乘车从西宁西行4个多小时,我们踏进了原子城。过去的核武器研制厂房、车间、小型轰爆试验钢房已成为游客参观景点。科学家、将军楼和当年研制基地官兵、职工的生活区已成为海北藏族自治州政府所在地,并改名为西海镇。接待采访的海北州委副书记曹平同志告诉记者,这片草原全州最好,从而得名为金银滩草原。著名音乐家王洛宾先生来此采风,为丰美的水草及秀丽善良的藏族少女卓玛所倾倒,因此创作出了那首脍炙人口的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
  40多年前,当国家决定在这里建立原子弹研制基地时,政府要求当地牧民在3个月内迁出此地。藏族牧民们识大体、顾大局,在10天之内全部自觉安家到外州县,将1100平方公里的草场腾出来作为研制基地。在原子城退役时,国家又拿出近30亿元妥善安置了基地的官兵和职工,将金银滩草原和留下的城镇还给牧民。
  如今的金银滩,风光如昔。面对眼前的野莽与空寂,你的思绪会不知不觉飘向久远,去追溯那逝去的喧腾与悲壮……
  一个小小的火车站,孤零零地耸立在草原中央。1964年8月20日,首次核实验用的原子弹装置便是用这儿的吊车轻轻放进车厢,最终运至罗布泊爆炸试验场。
  我们在基地生活区的一个三层小楼,叩开了一个房门。它现在的主人是州政府的一名姓刘的司机。房子虽称三室一厅,可面积统共只有50平方米,且设施简陋。可当年,这座33号“将军楼”以及周边几栋相似的楼房里,竟然居住过120余位留过洋的一流核专家。王淦昌、朱光亚、邓稼先、周光召……建设者们至今还记得,基地建设初期,住房不够,李觉将军等领导人把楼房让给了科研人员,自己却挤进了四面透风的布帐房。核物理学家王淦昌每天上班,都是爬上大卡车驾驶台后面的车厢,顶风冒雪抵达试验现场。
  在将近30年的漫长岁月里,这片面积达570平方公里的草原,以及散布在它上面的一座座厂房和科研楼,一直被视为禁中之禁。直到1987年,根据国际环境的变化,让基地“退役”,以此表明我国全面禁止、销毁核武器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以后几年,上万名基地人疏散全国各地,青海省海北州政府以及成百上千的当地群众迁移过来。人们铸剑为犁,将过去研制核武器的车间改造成铝厂、碳化硅厂,把当年连牲口也不许入内的禁区,辟成新的旅游胜地。
  目前,一座原子城纪念馆正在筹建,爆轰试验场与部分车间的修复工程也将上马,愈来愈多的游客来此领略基地昔日的神秘色彩。
  题图:今日原子城
  王精业摄(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