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阅读
  • 0回复

童话之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12-20
第7版(国际)
专栏:欧洲之旅

  童话之光
  本报特派记者 刘仲华
  “先有安徒生,后有丹麦。”凤凰卫视“欧洲之旅”摄制组的一位同事在参观完安徒生故居后这样说。对于许许多多中国人来说,确实是在读了《海的女儿》、《皇帝的新装》和《丑小鸭》之后,才认识了安徒生,从而也了解了作者的故乡丹麦。
  12月的一个晚上,在蒙蒙细雨中,我们来到丹麦富恩岛奥登塞市。灯影中,记者仿佛看到了一种光,那是《卖火柴的小女孩》擦亮的火柴之光。“祖母!”小女孩叫起来。“请把我带走吧!带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的地方。我知道,这根火柴一熄灭,你就会不见了。就像那温暖的火炉,那美丽的烤鹅,那幸福的圣诞树一样,我什么也看不见了。”于是,小女孩把剩下的火柴全划着了。火柴发出更加强烈的光芒,照得周围比白天还要明亮,祖母是那样慈祥,她把小女孩抱起来了,她们在光明和幸福中飞走了。越飞越高,真的到了没有寒冷,没有饥饿的地方。
  第二天,在一条不宽的街道上,记者找到了安徒生的故居。石子铺成的路面两旁,米黄色的墙壁,茶色的尖脊屋顶,给人一种亲切而朴实的感觉。这是几间很狭窄的房间,据说当年是5家人住在同一栋房子内。讲解员介绍,1805年4月2日,安徒生在这里出生。他的爸爸是鞋匠,妈妈是洗衣妇,安徒生的童年是在极艰苦的环境下度过的。他的文学创作是从写成人作品开始的,但他对丹麦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最大贡献却是童话。1835年,在创作了诗歌、小说等等作品并得到社会承认后,他开始思考一个问题,谁最需要他写作?答案是那些穷苦的孩子们。他们不但没有上学机会,没有玩具,甚至没有朋友。他自己就曾是其中的一个。他要为他们写一些美丽的作品,富有现实意义的作品。他觉得,最能表达他的这个思想的文学形式就是童话。从此,童话成了他的主要创作活动。他花费了40载光阴,写作了164则蕴含丰富哲理和文学价值的童话故事。他的童话之光照亮了丹麦,也照亮了世界。每年有20万游客专程来奥登塞,看望这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安徒生的作品已被翻译成137种语言,是世界上阅读人数最多的。
  采访期间,我们遇见了丹麦家喻户晓的诵读安徒生童话的演员陶本·艾沃森。他说,今天,丹麦的孩子们已不需要再卖火柴,但他们仍然需要安徒生为他们点亮的那根“火柴”。丹麦现在仍有许多家长,在孩子临睡前读一段安徒生的童话。他希望天下的父母亲都明白:孩子精神上的贫乏有时比物质的贫乏更可怕。丹麦的许多学校都开设了安徒生童话课,教孩子们朗读童话,绘制童话人物,表演童话剧,让他们在生动的实践中了解许多道理,例如:关于富有与贫穷、历史与未来、耕耘与收获的关系,等等。
  在踏访了安徒生的故乡之后,记者进一步明白了,根据《海的女儿》创作的美人鱼雕像,为什么没有任何华丽的装饰和夸张的造型,而是如此朴实地依偎在哥本哈根兰盖尼耶海岸边。因为安徒生赋予了她璀璨夺目的心灵之光,外表的纯朴更显示出她灵魂的高贵。在美人鱼为了成全王子而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时,“太阳从海里升起来了。阳光柔和地、温暖地照在冰冷的泡沫上。小人鱼并没有感到死亡。她看到光明的太阳,同时在她上面飞着无数透明的、美丽的生物。透过它们,她可以看到船上的白帆和天空的彩云。它们的声音是和谐的音乐……”多么美丽的生命之光!
  同样是冬夜,在哥本哈根的一家大商场前,两位慈祥的老人手里捧着标有SOS世界儿童村标记的盒子,在凛冽的寒风中募捐。如果这个世界没有安徒生,没有那些为孩子们点燃哪怕一根火柴的人,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本报哥本哈根电) (39)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