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阅读
  • 0回复

前后十年 恍若隔世 在新的世纪里,“信息盲”的遭遇恐怕比今日文盲好不了多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12-21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前后十年 恍若隔世
  在新的世纪里,“信息盲”的遭遇恐怕比今日文盲好不了多少
  本报记者 马为民
  80年代和90年代,我两度常驻巴黎做记者。前后不过十来年光景,可回忆起一些事情来,恍若隔世。
  法国同行有句幽默话说,记者是个好职业,如果不写稿的话。可记者哪有不写稿的?而在80年代初,对我们这些中国报纸的驻外记者来说,比写稿更头痛的还是发稿。拿自己的情况说吧。当时发稿用电传,这对于操拼音文字的人来说,问题不大,可使用方块汉字的中国记者就给整苦了。先写出中文稿,再一个字一个字地翻成拼音文字(有时还得对照字典),随即揣上拼音稿,直奔巴黎交易所附近的一家电讯局,因为只有它接受国际通讯联盟的对方付款卡。到了那里先排号,轮到了再填张单子。然后,工作人员接过拼音稿,照着它在电传机上打孔、发出。编辑部收到了没有呢?还要等……我的天啊,发篇稿子真会急出场病来。发稿活像下了炼狱,耗费的精力比写稿还多。然而,折磨人的事还没有完。拼音稿传回编辑部,有关同志再硬着头皮把它还原为中文。可以想见,这当中的阴错阳差就不是个别的了。有一次,原稿写的分明是“飞行员身亡”,见报稿则成了“飞行员生还”,叫人哭笑不得。
  当时,正值通讯技术日新月异地进步。1984年记者站买了文传机,第一次用它发稿十分顺利。真是如获至宝,如释重负,有一种终于得救的感觉。不久,法国又建成了“迷你电脑”网,可以从上面读到新闻,还能了解飞机、火车的运行时刻,查询存款的过账情况及商品信息,等等。不过,“迷你电脑”网当时是单向的,用户只能接受它提供的服务。只是到了90年代,随着互联网络推向民用,信息时代恐怕才算真正到来。1998年再次到巴黎工作,就全然是另一番气象了。写稿方便了不知多少倍,发稿更不用愁了,鼠标一点,稿子就走了。神了!下午发的稿,当晚就能从网上知道它是否刊用。真是十年河东,十年河西。
  关于这些眼睁睁看着出现的技术进步,还想多说几句。1985年参观法国尼斯附近的科技公园时,听说电脑出了故障,可以从万里之外排除,觉得不可思议。而去年在巴黎,我的电脑的毛病就是子女从美国用电话给我下指令找到的。1987年采访法国达索飞机工厂时,主人夸耀他们研制的电脑设计系统,眉飞色舞,洋洋自得。而今在北京,连家居装修用的墙漆的色调也是借助电脑配制的。最近途经美国时听人说,目前很啰嗦的各类电子卡将来可能统统消失,代之以别人无法盗用的密码:指纹,凭指纹存款取款,凭指纹付款购物。
  著名作家茨维格曾写道,19世纪初火车的发明尚属于“可以理解”的范围,而随后电报的问世则超出了普通人的想象力。显然,今天的信息技术更是如此。懂行的人说,这是一场革命,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甚至比瓦特的蒸汽机还要深刻。
  信息革命正在改变世界,也改变着人与人的关系。在美国时,曾就时髦的网上投资请教过人,听了好几遍,还是不知其所以然。我暗自思忖,日后“信息盲”的境遇比今天的文盲恐怕好不了多少。一方面,信息革命惠及所有人,另一方面,它将毫不留情地把老朽之辈抛到社会边缘。西方的总统、总理和政客纷纷上网跟民众“对话”,搞“网上办公”,这有作秀的成分,更是形势使然。
  去年科索沃战争期间,北约因“误炸”平民目标而一再陷入难以挣脱的窘境,这是战争史上的新现象。背景之一是,传媒的影响力因信息技术而十倍百倍地猛增,它随时将万里之外的战事拉近到所有人的眼前,将军们的战争变成普通人都在参与的全球性战争,引发席卷世界的舆论冲击波。不难设想,日后身在战场的儿子完全能够借助手机跟妈妈通话,甚至跟妈妈诀别。回顾当年震惊世界的洛杉矶暴乱,导火索不就是一个普通人拍下的一段录像吗?干伤天害理的事越来越困难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双向性带来民众的直接参与,具有无坚不摧的穿透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地球上将不再存在水泼不进针插不进的死角。当年,茨维格还就电报的应用异常兴奋地说过:“地球仿佛在用一个心脏跳动。”而今,这样的时代真的正在到来。如果说当前的全球化起始于资本的全球流通,即金融全球化,那么,这一进程正在因信息革命而大大加速,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