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阅读
  • 0回复

特色兴农 一业兴家——肥城市发展特色农业的实践与思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12-21
第10版(社会调查)
专栏:经验交流

  特色兴农 一业兴家
  ——肥城市发展特色农业的实践与思考
  山东省肥城市曾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粮食大县”,并进入全国“肉类生产百强县”行列。然而,农产品产量增加并没有带来综合效益的同步提高,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增产不增收”的现象。究其原因,就在于“人有我有”的趋同性产业产品结构,不适应市场对优质、多样、反季、营养、无害等要求,注重了量的增加,忽视了质的提高,注重了品种的增加,忽视了特色的培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998年以来肥城市围绕特色做文章。
  ——突出设施化栽培,培植“种”的特色。在调整种植结构中着力发展“设施农业”,在建成的亩收入5000元以上的20万亩高产值田、20万亩果园中,有12万亩成为“瓜菜车间”、“果树工厂”,大棚瓜菜每亩收入在万元以上,大棚果树每亩收入在2万元以上。
  ——突出规模特种饲养,培植“养”的特色。全市饲养肉犬、山鸡、鹧鸪、鸽子、狐狸、蛇、蝎、鹿等的大户有1万多户,各类专业饲养小区300多个,形成了特种养殖新产业。
  ——突出发展优质名牌产品,培植“质”的特色。既求“你无我有”,更求“你有我优”,努力提高产品质量,高蛋白小麦、专用玉米成为粮食产业的主导品种。有机蔬菜、无公害蔬菜逐步成为蔬菜业的主体。肥城桃去年在国际农业博览会上被评为“国家名牌”,在昆明世博会上获最高奖。
  ——突出专业村建设,培植“专”的特色。按照“一乡几业、一村一品”的思路,实施“三个一百”的专业村建设规划,即集中发展100个高效种植专业村、100个规模养殖专业村、100个加工运销专业村。这一规划使一些村明确了方向定位,聚合了生产要素,瞄准一个目标集中用力,抓住一个产业造大培强。
  肥城市发展特色农业,重视动员群众的力量,激发农民的创新精神。不搞硬性规定,引导群众换脑筋,克服“唯粮是农”的狭隘观念,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特色农业。并且采取组织农民到农业发达地区观摩考察,宣传特色致富典型,让“一业兴家”的大户演讲等方式,不断激发广大农民自主创业的热情。
  在抓好销售、加工服务的同时,还着重解决了群众的“三难”。一是解决“调地难”。设施种植、规模饲养、上加工、办市场都需土地的调整组合,肥城市采取“返租倒包”、“以地入股”、“合理置换”等形式建立土地流转制度,实现了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二是解决“资金难”。市里建立了每年2000万元的特色农业发展基金,对乡镇实行“投一配二”的办法和以奖代扶的政策,引导乡镇增加投入;近几年市乡财政用于特色农业的投入每年都在5000万元以上,信贷投入在2亿元以上。三是解决“技术难”。坚持用高新技术武装特色农业,聘请中国农科院等13个院、校、所的30多名专家教授为常年技术顾问;由129名农业科技人员组成的19个“农业科技讲师团”和17名高级农艺师组成的“绿色医院”常年活动在田间地头;市里建起了占地1000亩的“高效农业示范园”、600亩的“作物良种示范园”、300亩的“设施果树示范园”和“特种养殖示范场”,与乡镇示范片、村级示范点、农民示范户相配套,对全市农民提供种苗、扩散技术、示范培训。
  山东肥城市委 齐承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