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昔日粮仓变“肉库”——吉林省牧业超常规发展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12-21
第2版(经济)
专栏:

  昔日粮仓变“肉库”
  ——吉林省牧业超常规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 张玉来
  记者近日来吉林采访,惊喜地发现吉林人已彻底告别了“产粮大省没肉吃”的历史,实现了粮仓变“肉库”的梦想。省牧业局长彭志国兴奋地说,目前吉林的人均肉类占有量已居全国第一位,人均蛋类占有量列全国第五位。吉林的猪、牛、禽等畜产品不仅自给有余,还走俏江南,飘洋过海,远销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出口创汇的重要商品。鸡肉的年出口量高达3万多吨,约占全国出口量的1/10。今年吉林遭受了特大旱灾,农作物减产已成定局,但预计全省农民人均牧业收入却增加百元以上。
  这一惊人业绩,凝结了吉林人15年的孜孜追求和辛勤汗水,熔铸了几届省委、省政府的深谋远虑和超前决策:从1985年提出粮食转化增值,农业向畜牧业转变,到1989年提出“畜牧年”,对农业进行战略性调整,在全国率先提出把牧业建成独立的支柱产业,仅6年时间便结束了粮仓“以粮换肉”的尴尬局面,实现了肉类自给自足;1996年又进一步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提出把牧业作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使全省牧业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目前吉林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超过全国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成为农民增收,实现县域经济突破,增强地方财力的重要支撑点。
  在广袤的松辽大地,多少年来只知种庄稼的吉林农民凭着勤劳、智慧和创新精神,15年来尤其是近5年来,在高速发展牧业的道路上书写了威武雄壮、令人激发的篇章。仅“九五”期间,吉林牧业就取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137项,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30%,科技进步贡献率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8%提高到48%。各级政府引导农民逐步摆脱了传统、落后饲养方法的束缚,普遍推行“四良四改”,注重优化产品结构,大力发展名、优、特、新畜禽产品。先后培育出三元杂交猪、三元杂交牛和优质细毛羊等45个知名度较高的名牌产品,三元杂交猪、三元杂交牛已分别占饲养总量的53%、30%。
  在吉林农村,人们记忆中那熟悉的一家一户、小规模饲养已很少见,大多数已被上规模的饲养专业户、专业屯、专业村、特色畜牧乡所取代,逐步走上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之路。放眼松辽大地,养猪、养牛、养鸡村屯星罗棋布,仅规模饲养户便达46万多个。众多饲养大王崭露头角,赢得农民兄弟的钦敬:长岭县农民张守文养猪5000多头,榆树市农民肖大鹏年出栏肉牛2000多头,德惠市农民张士山年出栏肉鸡20万只。目前,全省建成了23个优质肉牛商品生产基地、15个重点商品肉鸡生产基地、15个国家级瘦肉型猪生产基地、18个国家级秸秆养畜示范基地。榆树市弓棚镇党委书记刘岚介绍说,这个有1.2万劳动力的乡镇,生猪已发展到23万头,牛发展到3万头,家禽发展到93万只,养猪规模户达到2302户。全镇社会总储蓄6000余万元,人均储蓄2000元。
  最能反映吉林牧业发展特色,在吉林牧业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应属产加销一体化,产业化经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使牧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自90年代中叶,一批猪肉加工、牛肉加工、鸡肉加工的龙头企业崛起在松辽大地。其中几个大型现代化龙头企业,不但令国人备感振奋,还引来海外宾客交口赞誉。吉林德大公司5000多农户紧密相连,养鸡专业户年均纯收入超过万元。公司1999年上缴税金7000万元,其中上缴德惠市4000多万元。龙头企业的带动、拉动作用,由此可见一斑。目前,吉林已形成了年加工肉猪400万头、肉牛40万头、肉鸡1亿只、肉羊50万只的加工能力。农村各地涌现出各类中介组织880个,牧业经纪人3万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