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人民的卫士 青年的榜样——追记奉化公安消防战士黄东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12-21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人民的卫士 青年的榜样
  ———追记奉化公安消防战士黄东华
  本报记者 陈伟光 崔士鑫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却死了。”这句已流传几十年的名言,放到黄东华烈士身上,再恰当不过。
  黄东华是浙江省宁波市公安消防支队奉化大队一名普通战士。今年8月3日,在扑救一起渔船油罐爆炸火灾中,英勇牺牲。以年仅23岁的生命,至少避免了18名群众的伤亡。
  为人民而死,重于泰山。8月5日,黄东华烈士追悼会在奉化市隆重举行,当地部队、机关、学校和群众数千人参加悼念活动。公安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浙江省政府追授他“人民卫士”荣誉称号;共青团浙江省委追授他“五四青年”奖章;浙江省公安厅党委作出决定,在全省公安系统开展向黄东华烈士学习的活动。
  牺牲:何止献身那一刻
  1998年12月4日,黄东华接到入伍通知书。当晚,他在日记中写道:“参军,多么光荣的事,我为能加入到人民军队这一行列感到无比自豪!”
  从入伍到牺牲的595个日子里,黄东华参加了80多次灭火战斗和上百次社会救援。入伍第一年即被评为“优秀士兵”,先后5次受嘉奖。
  入伍7个月后,他主动提出要做专勤员。而专勤是消防部队最危险的岗位,一向都是由兵龄两年以上的老兵担任。黄东华有自己的理由:军事技能过硬,身体素质好,文化程度高,理解能力、反应能力强。中队领导商量后,破例批准了他的申请。从此,黄东华成为1号消防员,也就是敢死队员。从此,哪里最危险,哪里最需要,哪里就有黄东华。
  1999年6月14日,奉化夏宇集团裕林文化有限公司发生油罐爆炸火灾,黄东华伏在距油罐仅10米的地方长达40多分钟,手握水枪对油罐实施冷却,身上被发烫的油水烫出一层水泡;1999年11月18日,宁海县一家商城发生重大火灾,黄东华与战友们赶赴增援,他第一个冲进火场,在烟雾弥漫中救出3名员工;今年3月8日,奉化精立时件有限公司发生火灾,5名职工困在三楼,万分危急。黄东华与战友奋不顾身,把他们救到安全地带,三楼楼顶随后倒塌。
  就在牺牲前一天,黄东华还参加了3次灭火战斗,直到8月3日凌晨才回到营房。通常,这一天他是可以安心休息的。然而,下午1时20分,浙奉渔10097号渔船底舱在检修时突然起火,接连4次发生油罐爆炸。第一批8名消防队员有6名受伤,正在底舱作业的渔船轮机长陈忠央生死不明。火势仍炽,烧得周围数百名群众心急如焚。下午3时,黄东华作为增援队员之一被派赴火灾现场。
  经过20多分钟战斗,火光渐熄,烟雾渐微。但底舱温度仍然很高,不排除继续发生爆炸的可能。而此时,被困船员的亲友再也按捺不住了,18个人冲到船上准备救人。见此情景,指挥员明白,自己的战士不入险境,就无法动员群众离开险境。可是由谁去冒这个险呢?“我去!”黄东华主动请战。
  黄东华和班长程文庆迅速戴好防护器具,系上导向绳,钻入机舱,另外3名战士同时上船接应。仅仅过了三四分钟,一声巨响,第五次爆炸发生了。浓烟挟着火舌喷射而出,船上消防队员感到“仿佛被人拎到半空中,又重重地摔到甲板上”。当他们惊醒过来赶紧拉绳时,绳子却变得很轻,很轻,最终拉上来的只是一截烧断了的绳子!战友们惊呆了!在场几百名群众惊呆了!
  人们屏住声息,等待着,等待奇迹出现。但奇迹只出现一半,程文庆爬上来了,摇摇晃晃,面目全非。黄东华却再也没能在船舱口出现。就这样,年轻的优秀战士黄东华,为了人民的生命安全,为了部队的荣誉,为了神圣的责任,壮烈牺牲了。
  奉献:点点滴滴见精神
  黄东华只是一名普通战士,却是部队最忙碌的人。他既是战斗员,又是保管员,还是宣传员。后两项都是额外工作,没有分文报酬,而且要牺牲很多休息时间。但黄东华却干得有滋有味,一丝不苟。
  在消防部队,保管员不仅要对库中的器材了如指掌,而且不论自己出勤与否,不论白天黑夜,部队每次救火回来,诸如收晒水带、清洗器材、补充装备之类繁琐事,他都得及时一一办妥。做好保管员,没有耐心不行,没有责任心不行,没有奉献精神不行。1999年5月,在黄东华主动要求下,他被批准兼任备用库保管员。
  战友们都说,黄东华是个严管家,勤管家。平时只要有点空闲,就见他在保管室忙乎,或晒晒战斗服,或检修装备,或打扫卫生。放水带的架子接口断了,他借来电焊机自己焊接;墙皮脱落了,他自己粉刷。今年他回乡探亲,第一件事就是到上海把空气呼吸器配件买好。他把保管室整理得有条不紊,轻易不让别人进去,怕弄乱。有时出勤回来,战友们见他累,想帮助他收拾,他则坚持自己一个人干。黄东华是连队唯一的大专生,也写得一手好字,自然而然,就做了宣传员。一周一块黑板报,他都是自己编写,自己板书。
  因为出身农村,家境不宽裕,黄东华早已养成节俭的生活习惯。在部队近600天,他没买过一件便服,没下过一次馆子,没乘过一次出租车。大热天搞体能训练,一些战友买饮料解渴,黄东华只喝凉开水。但是,当部队组织为一位特残军人捐款时,黄东华却将当时身上仅有的152.2元钱全部捐献出来。一次,他与一位战友去书店打算买本电脑工具书,见一位小学生对一本书爱不释手,因买不起而遭营业员呵斥时,他就过去替小孩子付了钱,而自己则空手而归。
  战士们还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去年,奉化市桑园新村拆迁,居民发现一个起码25公斤重的大马蜂窝。居委会请消防部队帮忙摘除掉,黄东华与几名战士前往。战士们从未见过这么大的马蜂窝,都有些胆怯。黄东华说:“还是我上去吧。”只见他穿好防化服,拿着大麻袋,扶着9米高的拉梯,一级一级接近目标。然后迅速用麻袋套住马蜂窝,系牢封口,再用斧头把边沿砍开,拿手一掰,就抱在了怀里。下面看的人汗毛直竖。事后,居民们直夸黄东华勇敢,利索;要是弄不好,捅了马蜂窝,那可不得了。
  拼搏:并非为了名和利
  黄东华是背着一只沉甸甸的书箱到连队报到的,里面装着《国际金融》、《国际商法》、《高等数学》、《微机应用》、《经贸英语》及一套9册《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等。副班长余洪涛回忆说:“从没见过一个新兵带了那么多的书。”
  入伍前,黄东华是上海科技管理干部学院的学生。因为是自费,家庭经济困难,念了两年就中途辍学了,只得了大专结业证书。入伍后,黄东华如饥似渴地学习消防业务知识。一有空闲,他就钻进中队图书室,“啃”《国内外火灾与爆炸1000例》、《危险品化学》、《火场实用技术》、《国内重大火灾爆炸事故案例剖析及防范》等书籍,并写出2万多字的学习笔记。在他的笔记中,有这样的话:“要使消防部队的战斗力有质的飞跃,必须解决好二个方面。一是消防装备这个‘硬件’要过关,把一些尖端的科学技术运用到消防装备中去;二是消防队员的综合素质这个‘软件’要过关,消防队员除了必须具有优秀的道德素质和强壮的身体素质外,还要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业务素质。”“要提倡‘科技兴训’,单凭消防队员的勇敢,经不起现代火灾的考验。”
  黄东华结合理论知识和实战经验,先后写出了《汽车漏油火灾的预防和扑救》等3篇论文,在浙江省消防部队中开创了战士写论文的先例。
  黄东华认为:“仗可以一百年不打,但兵不可一日不练。训练要高难度、高标准、高水平、高强度。”他概括出提高训练成绩“三字经”:“勤”,以勤补拙,以勤求精;“活”,探索规律,迅速掌握要领;“实”,实干苦练,务求实效。黄东华个头小,身高只有1.62米,刚下中队时,第一次业务摸底测试,6项科目只有2项勉强及格。他难过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于是暗下决心,经常偷偷给自己开“小灶”。1999年6月的一个夜晚,就寝哨吹过后,他悄悄溜出去作挂钩梯训练,由于疲劳过度,爬梯时一脚踏空,被悬挂在半空中,幸亏被中队干部查铺查哨时发现。在他的书本、笔记本里夹着许多创口贴、止血膏,都是用来对付训练伤痛的。功夫不负苦心人。1999年全支队业务技能比武,黄东华参加6个考核项目得了全优,总分列新兵第一,列全体官兵第八。
  黄东华常跟战友讲:“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竞争十分激烈,作为一个消防兵,不仅武艺要练得精,还要有较宽的知识面,才能为部队的现代化建功立业。”他迷上了电脑,经常看《Window2000使用指南》、《网页编辑》、《电脑报》等专业书刊。他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帮助内勤为消防大队建起了文书档案、防火业务档案。他的汉字输入水平达到了每分钟75个字的速度。
  问到是什么促使黄东华如此自觉奉献、勇于牺牲时,与他同属上海籍、平时关系最要好的战士施泽伟说:黄东华始终把当一名高素质的当代军人,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理想,一个目标,而不仅仅把入伍看作是一种义务,或者一段生活的体验。
  图为黄东华生前照片。(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