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阅读
  • 0回复

掸却《百衲本二十四史》历史风尘,中国古籍出版推出世纪工程 还中华最佳全本正史原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12-23
第4版(人文社科)
专栏:

掸却《百衲本二十四史》历史风尘,中国古籍出版推出世纪工程
  还中华最佳全本正史原貌
金兰仁
  瓷青纸书面古朴雅静,藏青色绫面华美端肃,820册史学巨著齐整整镶嵌在坚实的红木书柜中,像一道绚丽的文化幔帐。
  这道幔帐曾隐藏了一个风雨飘摇时代“重修正史”的文化梦想,牵连着一代学术大师张元济“为民族文化续命”的历史贡献。
  而今,这套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皇皇巨著《百衲本二十四史》掸却世纪风尘,由北京古籍出版社向海内外隆重推出,还复其“中国最佳全本正史”的本来面貌。
  盛世修史,盛世救史,盛世读史,盛世藏史。专家认为,当年国学大师张元济辑录《百衲本二十四史》,因其极高的史料价值、版本价值和收藏价值,为后世学人研究中国历史铺平了道路。现在,北京古籍出版社重刊《百衲本二十四史》,乃中国学人之幸,中国学术之幸。
  十八年苦心孤诣,纠正殿本三百年来造成的混乱
  从《史记》到《明史》共24部纪传体史书,总称《二十四史》,又称“正史”,这些史书完整系统地记录了从上古到明亡以前4000余年中国历史,是中国文化遗产中最为宝贵的历史文献。
  在《百衲本二十四史》问世之前,清乾隆皇帝“钦定”的《武英殿本二十四史》(简称“殿本”)是清、民两代研究中国历史最为流行的版本。但殿本的编纂者多为御用史官,为帝王左右,史实错讹甚多,加之殿本在校勘上不够审慎,校刻不精,不仅有大量单个文字错误,段落颠倒、整段文字脱落丢失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对史学研究的危害可想而知。
  正是在这样的情势下,著名国学大师张元济(1867—1959)萌生了“重校正史之愿”。他发誓要汇集善本,重新校勘辑印一部古本全史,恢复正史原貌,纠正殿本的错谬。张元济主持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大型民营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达数十年之久,是我国近现代出版事业的先驱和泰斗。他秉持“续古代文化之命,续民族文化之命”的强烈使命感,以不惜一切代价拯救优秀文化古籍的远见和气魄,耗费巨资广搜各史的宋元善本,采用当时最先进的摄影制版技术,呕心沥血18个寒暑方大功告成。因《百衲本二十四史》选用的各种版本残缺不全,乃通过许多版本相互参校、补缀而成,有如僧人的“百衲衣”,故得此名。
  18载星移斗转,张元济埋头修史之时,正值社会动荡战火纷飞,校勘、辑印工作多次受到严重摧残。这个战乱年月的文化工程,耗尽了一代大师的全部心血,也成就了张元济古籍整理生涯的学术巅峰。《百衲本二十四史》纠正了殿本三百年来造成的混乱,澄清了许多长期困扰史学界的错误,历史功绩有目共睹,影响深巨。他的壮举前无古人,劳苦功高,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国学大师、中国出版史上的泰山北斗。
  三千卷字字心血,百衲本被公认为最佳全本正史
  《百衲本二十四史》出版后,被史学界一致公认为最佳全本正史,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与珍贵价值,是中国史学上的一座丰碑。
  张元济先生在总结前人校书经验,以“书贵初刻”为选择底本的指导思想,千方百计地搜访一流善本,但又不拘泥于宋元旧椠,而是反复对勘,择善而从。遇有脱简残编或短篇缺页,总是设法配补齐全。一旦发现更早更好的本子,便不惜代价立即抽换。所以《百衲本二十四史》选用的版本,都是最早最好的本子,而且多数是精心选取几个不同版本配补而成的。正如著名历史学家王绍曾先生评价:“是宋元以来全史善本的一次大集结,是宋元以后全史最佳的汇印本。搜罗旧本之广,影印之精,在历史上都是空前的。”如此历经18个寒暑不辍,终得上佳之本,其中宋元15种,元本6种,明清初刻本3种。
  更难得的是,张元济先生在《百衲本二十四史》的辑录过程中,创立了古籍整理有关门类的一整套学术规范。比如他在前人校书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校勘方式,从千头万绪的纷杂版本中,提纲挈领,理出版本源流,厘定文字得失,正确判定版本价值,作为选择底本的依据;他将校勘与考证紧密结合,精密考订,择善而从。字字悉心校勘,页页精心修润,仅他为《百衲本二十四史》所做的《衲史校勘记》就多达百数十册;他亲自监督印刷,用纸装帧精良。在这当中所总结出的基本规律和准则,至今仍被奉为古籍校勘的范例。
  《百衲本二十四史》出版后,当时社会各界佳评如潮,全国各大报章连篇累牍发表大量评介文章,莫不予以高度赞誉。原北京大学校长,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评价为“博观精勤之成绩所以嘉惠学子益无限量”。史学家傅增湘盛赞“所采获者皆前人未见之书,故其定论者多千古未发之覆”。文献学家张舜徽在其《中国文献学》中认为,“从此全史出现了最标准的本子,可据以订伪补缺,对史学界的贡献为最大。”《百衲本二十四史》成为全国学界一大共同话题,堪称一时之盛。
  在风雨飘摇的动荡岁月里,皇皇820册3301卷《百衲本二十四史》记录了一位学者对中国史学的拳拳赤子之心,成为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中国学人构建传统文化的见证。
  五十位专家联袂,携手参与百衲本再版工程
  遗憾的是,今天很少有人能亲睹那部皇皇巨著的真实面貌。
  因受人力物力等种种限制,《百衲本二十四史》1936年出版时印量极少。近70年来,在中国大陆从未再版,加之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天灾战乱和其他人为毁损,在文化史上声名赫赫的“百衲本”已极难寻觅,濒临灭失。
  世纪之交,一些有责任心的出版工作者与企业家牵头发起“世纪抢救工程”,希图陆续推出一系列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且濒临灭失的鸿篇巨制,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抢救保留一批珍贵的文化遗产。《百衲本二十四史》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使之成为抢救工程的第一个重点项目。
  再版工作一如张元济先生当年的校勘辑录工作,困难重重。“世纪抢救工程”组委会多方设法筹集巨资,从全国各地特聘了历史学家、古籍研究、鉴定、整理、装帧等各方面的专家学者,6载耕耘不辍。这样重大的文化选题,让全国5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联袂组成“重印出版工作委员会”,认真参与其事。其中有张岱年、季羡林、任继愈、启功、侯仁之、戴逸,也有王钟翰、王世襄、何兹全、冀淑英。
  六载耕耘不辍,三百套世纪典藏传承中华文明
  历经战乱、天灾幸存下来的《百衲本二十四史》已属凤毛麟角,要发掘出保存完好的底本就更加困难。出版工作者为此数下南京、上海、杭州、扬州、武汉、长沙等地,探访各地专家学者和藏书家,咨询请教版本源流状况,行程万里,足迹遍及大江南北。
  因年深月久,搜集到的版本也瑕疵颇多,不少地方已虫蠹、缺失、破损,只好另觅其它同版参照修复,16台扫描仪32个人24小时不停,用了整整两年时间。修复工作力求对每一个步骤都精心考虑,努力页页经手,字字过眼,反复精修,不敢有半点苟且差池。
  重现“百衲本”原貌还必须在印制装帧上严格按照传统工艺进行,发掘古法精髓。从手工操宣,到签条装裱,“百衲本”的重印共有72道工序;每道工序从设置到操作,程序极为复杂,均由相关专家统筹策划,指导实施,技术难度极大。这次印刷共用23000多刀宣纸,为保证这批宣纸在色泽匀度柔韧性以及着墨上无大差异,宣纸从35000刀纸中精选而出,光是这些宣纸就足足能堆满200多个18平方米的房间。
  为重现古籍原貌,这次重印时汲取了传统工艺精髓,努力再现古典技法神韵。宣纸为我国独创,有“纸寿千年”之说,为古籍藏书用纸首选,而手工宣纸更是其中的上乘之品。《百衲本二十四史》全部选用我国最大的出口宣纸基地浙江富阳生产的极品手工宣纸。这种特供极品宣纸,质地坚韧柔软,着墨吸墨力强,印刷网点精细清晰,色泽洁白均匀。而印刷所用的特级徽墨,向以“坚如玉,纹如犀”、“丰肌腻理,光泽如漆”闻名,为历代皇宫贡品。
  《百衲本二十四史》还运用传统石印技法,工艺古朴严谨,工序繁复,印制质量精细考究。这部巨著全部采用锦丝和牛胶等材料,进行手工古式装订,不易破散,坚韧结实耐久,便于翻阅,庄重典雅,尽显中国传统文化的神韵。
  此次抢救出版的《百衲本二十四史》无论在品质上、规模上、工艺上,都是建国以来少有的,堪称中国出版界的一项重大工程。而在重刊过程中,对于我国传统印刷绝艺的发掘光大,成为这次“百衲本”出版的又一个重大收获。300套重刊《百衲本二十四史》为原版原大,6开版式,全部采用极品手工宣纸精印,原汁原味地传递着古老印刷文化的魅力。这项建国以来最大的全宣纸影印出版工程所创下的多种纪录已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足以成为嘉惠子孙传之久远的世纪典藏。
  年逾90的张元济纪念馆馆长、张元济先生之子张树年为此欣然提笔,重录1931年张元济赠傅增湘诗一首:“善夫佳刻补龙门,旧史重翻百衲新。难得肃齐欧五代,更惊蛱蝶漫轻嗔。”
  30年代曾追随张元济先生校史的山东大学教授王绍曾先生,盛赞北京古籍出版社“此诚乙部之盛举,书林之佳话也”,亲笔题词“继涵芬而独步,发潜德之幽光”。
  鲁迅先生说过:“历史上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民族的未来。”在世纪之交,北京古籍出版社推出的“史学经典,世纪典藏”,让3301卷《百衲本二十四史》在新的时代重放异彩,丰富了中华文化遗产的宝库,续写了传承华夏文明的篇章。
(附图片)
  百衲本二十四史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