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阅读
  • 0回复

中国电视艺术的民族化之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12-23
第6版(文艺评论)
专栏:

  □二十世纪中叶以来,继电影之后,电视已成为当今世界传媒中传播最广最快、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影响最大的艺术创造和文化传播方式之一,它的发展取向和层次,直接关系着社会的进步。
  中国电视艺术的民族化之路
  黄会林
  高质量的、民族风格浓郁的电视艺术作品,对于增强本民族在世界舞台上的思想文化影响力度、塑造本民族在国际社会中的美好形象,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世界有了电视二十二年之后,中国的电视才开始起步。面对着世界性的封锁,依靠着“自力更生”的精神,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如今的中央电视台)试播成功;并于6月15日直播了中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这标志着中国电视艺术的发轫。直到1979年,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中国电视也获得了腾飞的机遇,与新时代同行,开始了飞速发展的进程。短短二十年,如今全国已拥有经国家、政府有关部门批准成立的无线、有线、教育电视台三千有余,观众覆盖面达十亿人以上,电视机销售量超过三亿台,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电视第一大国,并向着电视强国疾进。
  中国电视艺术走过的道路,是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化之路;中国电视艺术的成功与成就,正是民族化探索与追求的成功与成就。
  坚持“改革开放”的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使得我国经济获得迅猛发展;也正是它造就了中国电视艺术的迅猛进展。而其根本恰在于中国电视艺术从起步即已明确的宗旨:“为中国亿万大众服务。”为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从中国老百姓的“喜闻乐见”出发,使电视节目富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电视艺术发展的事实已经证明,坚持民族化道路,电视艺术便得以枝叶繁茂、花果丰实;如若背离民族化的道路,盲目地食洋不化,一味地妄自菲薄,我们的电视艺术终将被时代抛弃。
  国有国格,人有人格,电视艺术也有自己的品格;回眸中国电视艺术的成长过程,我以为,她的最高品格便展现在“民族化”之中。
  首先,民族化的题材资源,为中国电视艺术提供了无限的宝藏。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五千年的文化传统,十三亿的黎民百姓,五色缤纷的生活,给予电视文化无穷尽的创作灵感,艺术创造的世界是如此丰厚,不论哪种电视艺术节目,都面对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仅以电视剧为例,深植于民族土壤中无比丰富的题材,供给创作者随时开发,如今,我国电视剧年产量已达万部(集)以上。成功者有古典名著改编的如《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等;有现代名著改编的如《四世同堂》、《围城》、《南行记》等;有重大革命题材的如《中国命运的决战》、《开国领袖毛泽东》、《秋白之死》等;有历史题材的如《努尔哈赤》、《末代皇帝》、《雍正王朝》等;有现实题材的如《今夜有暴风雪》、《渴望》、《儿女情长》、《和平年代》等。多年来数以千计的电视剧、电视节目精品,获得了国家“五个一工程”、“飞天”、“星光”、“金鹰”等重要奖项。
  民族化题材资源,给予电视创作者极其宝贵、丰沃的营养,解决了创作中“拍什么”问题。
  其二,民族化的思想、情感特征,赋予中国电视艺术以独特的人文内涵。中国电视艺术蕴藉着民族的性格与民族的气质,深入地表现了当代电视艺术家对生活的观照与思考。仔细体会我们的电视艺术,不论文艺性节目,还是电视剧作品;不论再现历史,还是展示现实,往往充盈着伦理化的思想判断与情感诉求,并体现在种种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创造意识之中,如浓郁的宣教意识、忧患意识、苦难意识、团圆意识等等。强烈的是与非评判,鲜明的真善美与假恶丑对照,“情”与“理”的二元对立,发生在一个巨大的抒情文化传统之内,造就了“主情”的民族文化精神。在众多长短篇电视剧、各类综艺晚会及文艺节目中,都可以清晰地辨别出这一悠久民族传统美学的身影,任凭世纪风云变幻,难以动摇数千年民族历史所形成的审美意识与情感方式。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正是中国老百姓所习惯接受、乐于体味的一种审美需求,自然也就理应成为我们电视人的创作原则,并自觉地运用最现代化的电视手段,去展现民族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发展与创新。
  其三,民族化的艺术表现特质,成就了中国电视艺术独有的美学范畴,确立了自己的审美方式、美感构成和审美价值取向,也已深刻地体现在我国的电视创作和观众评价之中。
  如:“气韵”的贯注。以我的理解,这一特质关系着电视艺术的魂魄。“气韵”,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是“审美对象的内在生命力显现出来的具有韵律美的形态”,“熔铸在艺术手段中的事物生命力的律动”(韩林德语)。在中国的电视荧屏上,从电视剧到电视片,从电视综艺节目到不同类型的电视主持人,似乎都可以运用“气韵”的贯注加以观照,并以此把握他们的民族特色与神韵。
  如“情趣”的传达。情趣,既包含着电视艺术作品中借助媒介手段传达的人生情味,也蕴涵着受众在审美活动中被唤起的主观的美感享受。回顾我国成功的电视作品,无不活跃着若干充满情趣的细节,不仅在深得观众喜爱的电视剧里经常出没着它的踪迹,即使在广受观众欢迎的电视栏目里也不乏绝妙细节的身影。电视艺术通过这些“举重若轻”的巧妙情趣传达,却能达到震动观众心灵的强力艺术作用。
  其四,民族化的理论与批评的建设,使中国电视艺术进入了自觉的理性思考阶段。总体看来,中国的电视理论与批评,在数十年中面对实践、关注现实,重视中国电视艺术经验的总结,并努力加以提升以期再发挥作用于实践。但相对于电视事业的飞速发展,电视理论建设却显得薄弱,主要凭借外来理论的借用,而忽略本土文化的支撑。中国电视发展的历史表明,它虽然属于典型的舶来品,但作为一个文化品种,却不能只是欧美电视的翻版,而应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征。因为,它不仅是科技工业,也是美学和艺术;科技手段固然没有民族和国家的界限,美学和艺术却有着明确的民族性格;换言之,电视的语言是国际的,电视的语法却是民族的。它的每一种功能的发生,都离不开民族文化的土壤,电视艺术输入中国的历史,正是它逐步本土化的过程。由于未能及早建立起富有中国特色的、与中国文化相匹配的、能够有效地指导中国电视实践的电视理论体系,在一定意义上制约着中国电视的健康发展。
  一个不善于研究和总结本土艺术与文化的民族,不可能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甚至不能很好地吸收其他民族的艺术及文化经验,因为它缺少立足的根基。
  向悠久的中国文化传统寻求滋养,建立富有民族特色的电视文化主体,将是中国电视今后的发展方向。如何在未来的信息竞争和文化传播领域里确立中华民族的文化形象,应当成为我们特别关注的课题。
  新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新世纪的曙光已喷薄于东方。中国电视与中国的经济、文化一起,面临着无限的机遇与挑战。加入“WTO”,媒体面对新的生存环境,新型的产业化经营,机制与体制的创新,电视节目———栏目———频道的大发展时期来到眼前……凡此等等,无不检验着中国电视的现实状态与发展潜力。中国电视任重而道远,应始终不忘自己最重要的使命:“为中国百姓服务”、“对子孙后代负责”,为此必须坚持自己的民族化道路,用中国人的眼睛、头脑与文化,去拥抱世界,汲取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以丰富自己。电视艺术直接关系着全民的审美教养,属于不可忽视的、亟待进一步开发的领域。电视艺术工作者、电视教育工作者们殷切期待着中国电视在新世纪的全面腾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