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生死之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12-23
第8版(周末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生死之间
  王晋堂
  三十七岁的陆幼青刚刚把自己与癌症抗争、在病榻上著成的“绝境中的歌唱”———《生命的留言》奉献给读者,就溘然逝去了。那书还飘着墨香,仿佛还带着他热望生活的体温。当第一版十五万册书捧在读者手里时,他却悄然走上天国。
  三十七岁,恰好是北京人平均寿命的一半———北京近年公布的人均寿命是七十四点几岁,好像女性略长于男性。这本是生命走向成熟的年龄,是生命最火爆最具光彩的年龄,甚至可以说,是真正生活刚刚开始的年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真是千古憾事,对一个精神崇高的平凡人,尤为如此。
  现代医学还不够发达,在许多顽症面前显得如此苍白与无奈,没有回天之力。不管面对多么强烈渴求生命的患者,还是面对多么希望挽留住逝者匆匆脚步的好友亲朋,还是面对一个多么值得永驻的伟大人格,它都是如此冷漠无情,任他们走向生命的终点,带着无可挽回的遗憾。现代医学还算发达。它毕竟准确地告知了陆幼青的“大限”。7月下旬,他被告知还有三个月的时日存活了。面对这残酷的宣判,他决定以日记的形式,每天用两三千字“记录下生命中最后的两三千个小时”。8月3日,他的第一篇“死亡日记”在文学网站中以《与死神相约》的栏目与读者见面了。10月23日,到他三十七岁生日止,他的妻子帮他整理出最后一篇“死亡日记”,至此他共完成了八十二篇、十五万字的“绝唱”。他向死亡挑战,他为生命留言,此时,他已经“遵医嘱”走完了人生最后的旅途。到12月11日他平静地离开人世,他比医生的判决,多存活了一个半月,可能是他的意志太顽强,而使死神迟纳了他一些时日吧。
  有了“大限”,陆幼青就此最有效地安排了这弥足珍贵的“人生最后一幕”。他把它演出得如此精彩、这般绚丽,燃尽了生命最辉煌的火炬!然后任病魔吞噬尽自己躯体的每一个细胞,虽痛苦万分却从容不迫地走向生命的尽头,这真是视死如归了!
  由此想到生者,想到我们这些———按平均寿命可以走过比陆幼青三十七年翻一番的幸存人。如果照“时间就是金钱”的观点,我们比陆幼青多了一倍的“钱”。也许是太富有了吧,于是我们不大在意地消磨了它,享用着它,甚至是挥霍了它。我们可以“群居终日、言不及义”而不必汗颜,我们可以彻夜搓麻、消磨时光而不以“玩物丧志”的警戒为然,我们可以不为“降一降火气、减一减浮躁”分一点心思;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为碌碌无为而羞耻。当然,我们也不是一点事不做,只是不是那么紧迫,远未达到生命的极致就是了。这正如一位智者所言,“浪费了时间,好比虚掷百万财富而未购一物”。
  阿拉伯谚语说:“有两种东西失去之后才会发现它的价值:青春与健康。”陆幼青在失去健康时对生命弥足珍爱,把它过得如此淋漓尽致,应该成为我们的一面镜子,引为鉴戒。它对我们是一个鞭策,促我们奋起而莫萎靡,促我们创造卓越而不苟安于平庸。
  死亡是所有人逃不脱的,这对每个人是公平的;但生命的长短对每个人又是不同的,这又是不公平的。或者,这些都是“死生有命”,在DNA———人类的生命密码上刻写好了的,没辙!有限的生命过得怎么样,效率效能效益又如何,却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左右的。现代医学正在占领和缩小人类对疾患的盲区,使人们延年益寿;我们把生活设计得高效和富有创造生机,也等于是延年益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大限”,而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无限的价值,却可以使我们在生死之间大有作为。陆幼青说:“生命是因为有结局才绚丽的。”生命长河可以比陆幼青长一倍的人们啊,在新的世纪珍重人生,过好每一天,在每一个早晨迎接每一轮新的太阳,努力创造人生的绚丽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