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阅读
  • 0回复

因地制宜 重点突破 整体推进 定西扶贫开发见成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12-25
第4版(要闻)
专栏:

  因地制宜 重点突破 整体推进
  定西扶贫开发见成效
  本报定西12月24日电 昔日“苦瘠甲天下”的甘肃省定西地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坚持实行扶贫、开发,发生历史性巨变。到1999年底,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80元,比1982年增加1075元;绝对贫困人口由1982年的170万人减少到9.75万人,贫困面由78%缩小到3.67%;全区7个县提前一年实现了整体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
  谈到定西地区扶贫开发取得成效的原因,定西地委书记张继武和行署专员刘立军认为,关键要从当地实际出发,找准造成贫困的症结所在,因地制宜,综合治理,重点突破,整体推进,走符合当地实际的扶贫开发路子。18年来,他们针对定西土地贫瘠,水源奇缺,群众生活贫穷的实际,采取综合措施,一步一个脚印地把扶贫开发工作推向前进。
  首先帮助农民解决吃饭问题。在定西786万亩耕地中,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占一半。对此,定西地委和行署采取了广修梯田,大办水利,集雨灌溉,地膜保墒,科学种田,流域治理等综合措施,并常抓不懈。目前,广大农村人口基本上每人拥有1到2亩保收田。与此同时,围绕发展旱地高效生态农业,全区每年推广重点科技成果30多项。1999年,全区地膜粮食达到136万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22.7%。全区还累计完成各类水土保持治理面积9200平方公里。1999年全区粮播面积在比1983年减少24万亩且发生了特大旱灾的情况下,粮食总产仍达8.57亿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
  帮助农民解决生存条件问题。在重点干旱山区实施了大规模的“121”工程(即每户建100平方米的集雨场,2眼水窖,1亩果菜园),共新建水窖21万眼,解决了重点干旱片带11万农户、50多万人、60多万头大家畜的饮水困难。同时,对南部三县7900多户贫困户的茅草房进行了改造,修缮房屋2.9万多间,结束了这些地方群众长期居住茅草房的历史。98%的乡镇通了公路,乡、村、户通电率分别提高到了100%、92%和85%。在大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全区扫除农村文盲20多万人,各级各类学校培养有文化的劳动者68万人,通过各种途径培训农民200多万人(次),使绝大多数农户有了一名“科技明白人”,掌握了一两门实用技术。
  多种办法开辟增收门路。他们帮助农户丰产栽培洋芋,种植名优药材,规模养殖畜禽,兴建经济林园,组织劳务输出,从事个体经营等,使绝大多数农户都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把洋芋、药材、畜牧、果菜作为农村经济四大支柱产业,通过大办龙头企业、建设生产基地、强化市场营销、加强产销衔接等措施大力培植,尽力延长产业链条,不断增加农民从中受益的机会。1999年全区四大支柱产业产值达33亿元,农户人均从中获得收入818元,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
  地县乡各级都严格落实帮扶工作责任制,党政一把手负总责,领导抓、抓领导,地区领导包县,县领导包乡,地、县直部门、单位包村,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各级各部门抽调大批干部进村入户,进行帮扶,不脱贫不脱钩,常年奋战在扶贫第一线。全区出现了“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情景,促进了定西扶贫开发工作任务的落实。
  (邢曙)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