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中美协作 建成电子对撞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12-25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美协作 建成电子对撞机
张志勤
  1979年1月31日,中国国家科委主任方毅和美国能源部部长施莱辛格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订协议,双方决定在高能物理领域进行合作。这项合作促进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设。
  自《协议》签订以来,中美高能物理联合委员会先后共召开了20次会议,签订了20个中美高能物理合作计划,合作项目累计达到491项,根据实际工作中发展的需要,共执行了253项,被视为中美两国政府在执行双方签订的中美科技合作协议中的一个典范。
  50年代初期,一些在海外学习高能物理的学子回国,着手组建自己的我国高能物理队伍,培养新中国自己的科技人才。十年动乱,进一步加大了我国与国外的差距。为圆满完成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这一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中方先后派出100多名科技人员到美国FNAL、SLAC、ANL、BNL、LBL五个著名高能物理实验室学习。为培养高能物理实验人员,在对撞机建成后马上开展物理实验,30多位高能物理学家被派往美国10几所大学进修,他们都圆满完成了各自承担的任务。
  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计划被政府批准后,由21人组成的总体设计考察组在SLAC工作了3个月,短短3个月,考察组就完成了BEPC和北京谱仪(BES)的初步设计。1984年开始动工,1988年BEPC/BES建成并随即开始进行实验。中国高能物理事业取得的成就,吸引了一批在国外留学和工作的优秀人才回国,成为高能物理事业各学科的骨干。
  BEPC所造就的这支科技骨干队伍,将迎接21世纪高科技的挑战,肩负起建造BEPCI1,BESIII和第三代上海同步辐射光源预制研究的任务。
  根据中美高能物理合作计划,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的科学顾问、SLAC前所长潘诺夫斯基教授,每年来华访问一到两次,帮助解决出现的重大技术和管理问题。根据他的建议,一方面我们抓紧工程建造,另一方面着手进行物理实验的准备工作,先后召开了对撞束物理、桀物理和同步辐射应用方面的工作讨论会,为最近几年取得的丰硕物理成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还借鉴美国国家实验室的管理经验,顺利地解决了从建造向运行和物理实验的过渡,成功地开展了物理实验以及对撞机和探测器的性能改进.到目前为止,BEPC的亮度比最初增加了2倍因子,建成用于同步辐射实验的11条光束线。
  BEPC建造成功,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在国际加速器界的地位和声望,国际上不少研究单位纷纷主动提出与我合作。
  (本版照片均由科技部提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