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阅读
  • 0回复

杨本伦的困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12-25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下乡手记(72)

  杨本伦的困惑
  王慧敏
  杨本伦是个新闻人物。1992年10月,这个中国人民大学国政系的硕士研究生、国家人事部的主任科员,突然做出一个惊世骇俗的选择,从权力和知识的高处,一脚迈进权力和知识的洼地,把自己的前程搬迁到了他人生的起点——山东省沂源县石桥乡东北庄村。
  1995年春,我到东北庄村采访时,他的事迹深深打动了我:这个热情似火却又脚踏实地的年轻人,三年村支书,东北庄村迈了三大步。他,聚拢了涣散的人心,使一直“烟雾腾腾”的村级班子空前和谐;他,建起了山乡第一个集贸市场,使十里八乡的货物在这里聚散;他,率先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不仅粮食产量比原先提高了一倍,村民的人均收入也翻了几番……记得分别时,这位面孔黧黑的壮汉雄心勃勃地向我描绘了一幅幅振兴家乡的宏伟蓝图。
  不料,三年后的一天,我忽然收到了一封读者来信。这位署名刘杰的读者告诉我,由于来自上下左右种种掣肘,杨本伦已满怀遗憾地离开了东北庄村。据说他走时十分困惑:农村迫切需要知识青年,知识青年又愿意为农村奉献,彼此情投意合,为什么却成分飞劳燕?
  其实,知识分子下乡,困惑如杨本伦者,并非少数。河南十位应届大学毕业生,结伴落户河南荥阳一个村,与当地签订了为期十二年的土地综合开发承包合同。这种“带着知识下乡来”的举动,曾一度传为佳话。一年后,记者再次来到这个村,却得知他们早已铩羽而归。某省曾制订种种措施鼓励大中专毕业生走向农村,媒体一片叫好。可前不久,这个省人事部门的一位领导告诉我,这些毕业生十之八九返城了。
  中国的第一国情是农民问题。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没有现代化的农村,就没有现代化的中国。而建设现代化农村的前提是提高农民的素质。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加入WTO的临近,提高农民素质,较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迫切。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在农村社区内部,幻想短期内崛起一代高素质的农民,是不现实的。知识分子走向农村,撒播知识火种,用先进的思想去武装农民,确实是提高农民素质的一条捷径。为知识青年搭建一个在农村实现抱负的平台,探索新形势下知识分子与工农契合之路,应该而且必须摆上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
  如果杨本伦来到你的乡里,你打算怎样对待他?
  结束语:这个夜晚很平常。一年半以来,经常是这样的夜晚,在《下乡手记》里,我与读者娓娓交谈。今夜,坐在桌前,我心绪如潮。因为写完这篇文章,《下乡手记》就要和读者告别了……
  记不清在哪一张报纸上看过这样一篇文章,题目是《有一种力量叫感动》。在写《下乡手记》的这些日子里,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这句话的涵义。可以说,正是因为读者的信任与支持感动了我,才使我将《下乡手记》写到了今天。这种感动,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应坚持这样一个原则:说真话,讲真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