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阅读
  • 0回复

积极实施“三元结构工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12-25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家谈(21)

  积极实施“三元结构工程”
  梅方权 蒋建科
  我国人民生活从温饱向小康过渡,不仅要求口粮、蔬菜的稳定供应,还要求动物性食品的稳定供应和优质多样,并符合营养科学。因此,按照小康生活的食物需求组织农业生产,建立相对稳定的、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粮食作物—饲料作物—经济作物”三元种植结构,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当前最迫切的任务是要积极推进种植业“三元结构工程”的实施,提高种植业效益,以增加农民收入,满足市场需求。
  1995年,农业部将河南省郾城县和湖南省望城县列为全国“三元结构工程”试点县。几年来,课题组在试点县开展了深入研究,并结合全国其他地区的调查情况,初步验证了实施“三元结构工程”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纵观我国粮食的生产发展情况,可以看出,80年代中期之前,我国的粮食问题是口粮问题。80年代后期以来,收入增加引起人们消费结构的较大变化,口粮消费的比重在减少,动物性食品消费的比重在增加,我国的粮食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逐步演变为增加饲料粮的问题。1986—1992年,城乡居民每年人均消费粮食由252.67公斤下降到235.91公斤,人均消费动物性食品则由27.79公斤上升到37.62公斤,增长35.4%。适应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上述变化,同一时期我国畜牧业迅速发展,1986—1994年,肉类产量以年均9%的速度递增。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同期谷物产量年均递增仅1.7%,致使饲料粮负担日渐沉重,粮食生产日益难以承受肉类的高速增长。
  因此,必须对我国的种植业结构进行根本性改革,打破传统的种植模式,将饲料作物的种植有计划地纳入农业生产,彻底解决饲料资源的稳定供应问题,促进畜牧业的健康发展,保证人民的膳食结构进一步得到改善。这是我国种植业宏观调整的必然方向。
  调整种植结构,实行三元种植,可直接产生四个方面的效益,即通过结构优化,使耕作制度得到改善,生态效益提高;使土地直接产出的生物量增加,土地利用效率提高;使专业性生产的饲料粮食增加,转化效率提高;使农业生产的产业链延伸,农业经济效益提高。同时,专用饲料粮食增加,还可以减轻粮食生产的压力,促进农业多种经营的发展。
  从经济学原理分析,促成农业生产结构转变的动力有两个:一个是建立在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提高基础上的需求诱导,为农业结构变革提供了必要性;另一个是农业技术进步带来的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为农业生产结构变革提供了强大动力并最终使之成为现实。
  几年来,郾城县立足本地实际,对现有的玉米、大豆等饲料作物进行了品种更新换代,推广了高产优质新品种,扩大了大豆等作物的种植面积,使饲料作物的生产向高蛋白作物发展;并通过推广间作套种、立体种植和一年多熟的种植方法,探索出粮、饲、经三元的较好复合耕作,提高了产量。到1997年,全县粮、饲、经比例调整达到了59∶17∶24,初步实现了种植业内部结构的合理调整。
  实践证明,粮、饲、经三元种植结构调整不但不影响粮食总产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而且促进了饲料作物的发展,粮食产量在1996年实现历史性突破的基础上,1997年再创新纪录,夏粮总产实现3.19亿公斤。
  在试点的辐射带动下,全县养殖业出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全县新增百头以上规模的养猪场500座、新增千只以上养鸡场500座,总数达2000多座。
  实施“三元结构工程”,提高了农业的整体效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1996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5.35亿公斤,比上年增长9.4%;实现农业总产值16.1亿元,增长24.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97元,比上年增长20%。
  望城县的试点证明,把饲料作物从“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二元结构中分离出来,逐步改为“粮食作物—饲料作物—经济作物”三元结构,不仅能够增加饲料总量,缓解人畜争粮的矛盾,促进畜牧业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农业内部结构的合理调整。从试点反映出来的情况看,“三元结构”试点的作用是明显的,成效是显著的。
  实践证明,实施“三元结构工程”总的要求应该是,通过调整实现“结构调优,粮食调上,经济调活,效益调高,农民调富”的目标。在调整中需要把握好以下基本原则:①保证粮食总产不断增长,主要粮食作物产量有所提高;经济作物面积基本稳定,产量不断提高。②增加饲料作物产量,同时注意提高质量。③强化农牧结合和种地与养地相结合。5确保当地农民收入增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