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阅读
  • 0回复

荒滩变绿洲——记甘肃白银市兴电灌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12-25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荒滩变绿洲
  ——记甘肃白银市兴电灌区
  王一娟
  对于灌区来说,杜绝水的浪费,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是个大课题。甘肃省白银市兴电灌区采取科学节水措施,使有效灌溉面积由原来的15万亩增加到21.83万亩。
  五年前,高级工程师万国庆带着一系列科研成果来到了白银市三大高扬程电力提灌工程之一的兴堡川电灌工程管理处,摆在他这个处长面前的是急需加固的旧渠道和供水亏本、经费紧张的烂摊子。万国庆大胆改革,打破论资排辈的框框,使35岁以下的20名优秀年轻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并实行“末位淘汰制”,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
  为了将水推向市场,兴电管理处本着“稳步提高,逐步到位”的原则,根据灌区经济发展速度,先后两次对水价进行了调整,由1995年的0.13元/立方米调整到现在的0.24元/立方米,使水价达到了成本价的64%,为以后按成本收费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同时,为了缓解供水矛盾,1997年试行季节性浮动性水价,即在年内总价平衡的原则下,实行“春秋低价,夏冬高价”的水价政策,利用水价杠杆作用“压夏扩秋”,使作物的夏秋比例基本趋于合理,提高了灌区的综合经济效益。
  万国庆带领一班人始终将眼光盯在科技兴水上,先后对200多名职工进行了计算机培训。他带头搞科研,找到了制约兴电灌区发展的病症,拿出了提高兴电工程综合效益的具体措施,一方面挖潜改造输水系统,增大提水量,另一方面推行节水灌溉,调整作物结构。1998年,兴电灌区被水利部列入国家大型灌区以后,工程管理处充分挖掘改造潜力,全面实施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1999年度共完成投资1050万元,其中国家配套资金700万元,自筹350万元,解决了多年来上水不足的“瓶颈”问题。项目完成后,通过节水可使灌溉面积扩大到30.18万亩,安置贫困山区移民1万余人,实现退耕还林还草1万亩。
  在供用水改革上,兴电灌区在大力推广大块改小畦等常规节水和试验示范管灌等高新节水技术的同时,积极改革灌溉模式和供水管理制度,遏制行业不正之风。首先将原来一人管一条支渠改为二人合管二至三条支渠,水管员之间配合作业,相互监督,减少舞弊行为;二是实行配水“三联单”制度(水管所一联、配水员一联、用水户一联)、“三公开”制度(流量、轮次、水量),在各所建立透明壁报和明白牌,让群众参与管理与监督,增强配水的公平性;三是建立了群众参与灌溉管理的模式,成立农民用水者协会59个、用水组368个,实现供需直接见面,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水的利用率,减轻了农民负担。
  目前,兴电工程已跨入高扬程灌区管理的先进行列,泵站出水率经常保持在99%以上,能源单耗在4.43千瓦时/千吨米以内,渠系水利用率达68%,水费回收率达100%。昔日满目枯黄的荒滩已成为翠色尽染的绿洲。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