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培养孩子们的社会主义高尚品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5-04-17
第3版()
专栏:

培养孩子们的社会主义高尚品德
蔡鉴远
“妈妈,你看!一块馒头,我在学校吃剩的。明天的早点,你只给我二百元(旧币,下同)买根油条就行了。”女儿伟民从学校回来,一放下书包就兴奋地向母亲说。伟民在小学四年级念书,中饭和晚饭在学校入伙,早点每天由母亲给五百元现买。这时母亲用严肃的态度回答说:“这样做是不对的。这样贪小便宜,发展下去怎么得了呢!”伟民哭起来,她知道自己错了。于是她立即把那一块馒头送还学校的厨房。
这位母亲叫张彬儒。她是北京市东郊区第一中心小学校的教师。她在自己的教育工作岗位上,也像对待自己的儿女一样,在努力教功课的同时,也努力培养学生们的道德品质。她是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局评选出来的一九五四年度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市中小学教师有十九个得到特等奖,她是其中的一个。
每天早晨,当学生们提着书包来到学校,张彬儒就不由地想到自己的责任:孩子们将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自己必须把孩子们教育成文化和品德都很好的人。可是她觉得,教好文化比较容易,要培养孩子们的高尚品德,却要费更多心思。品德表现在多方面,而且需要长期耐心地培养。怎样培养呢?她的办法是首先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影响学生。比如要培养孩子们保持集体清洁的习惯,那末当她看到地上扔了一片纸,她就亲自把它拾起来;培养孩子们爱护公物的品德,她就从扶正歪了的桌子之类的小事开始。她的理由是:孩子们是不定型的,最善于模仿。
一次,一个学生打坏了教室窗子上的一块玻璃。张彬儒和他谈这件事情,别的学生也在一旁听。突然那孩子说:“我赔还不成吗?”张彬儒立即对孩子们说,赔是应该的,可是更重要的是要认识到玻璃是工人叔叔造的,造一块玻璃并不容易;而且我们国家正在建设,正在盖许多工厂和学校,需要很多玻璃,打坏了一块,不就少了一块吗?那个孩子再没有话说,他懂得了为什么不应该损害公物的道理。不久以前,为买一件东西,张彬儒应该找还一学生四百元,但她手边当时只有三百元。这时另一个学生送来拾到的一百元。一群学生围着看,当中一个孩子说:“张老师,这正巧补上啦!”张彬儒立即对孩子们说明不能“补上”,拾到的钱应
该交由值日教师招领,她缺的钱她会拿来的。
张彬儒特别重视培养孩子们的诚实态度。她认
为诚实是社会主义道德品质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一次,学生魏秀荣拿着生字本来说,不知为什么她
写对的字都变错了。张彬儒也觉得奇怪:那些字都
是特别讲了的,相信魏秀荣不会写错,一定是别的
孩子故意给改了。是谁呢?不久,她知道毛病出在水汉伟身上。水汉伟和魏秀荣闹了小意见,由于报复的动机和嫉妒的心理而做了这件不道德的事。张彬儒和别的教师们研究了如何处理这件事的办法。上课了,张彬儒先向孩子们检查了自己应该负的责任,然后向孩子们分析了这件事的性质。最后她说:“今天发生了这件不好的事,我很难过。平常给大家讲的许多故事,就是要大家诚实。是谁做的这件事呢?想一想,做错了就要勇敢承认。”她还特别讲了列宁小时候打坏了姑母心爱的花瓶时勇敢认错的故事,使孩子们都一心要做诚实的人。下课以后,水汉伟来了,哭着说:“张老师,那件事是我做的。”张彬儒安慰了她,说:“能够承认错误就是好孩子。你现在认识到那件事不对了,以后不再犯就好了。”第二天,水汉伟又给张彬儒写了信,表示以后决不再犯。
张彬儒领导的班级,课堂秩序特别好,有的教师开玩笑说,这一班没有“特殊儿童”。但过去是有“特殊儿童”的。张彬儒常想,要帮助“特殊儿童”长进,应该使孩子首先感到教师是最亲近的人,使孩子们感到温暖,能够听信教师的劝导。十一岁的男学生柳增,很聪明,可是过去常和同学吵嘴、打架,对教师没礼貌。张彬儒为了帮助这个“特殊儿童”,便常和他的家庭联系,找他的母亲和父亲了解他在家里的情况,并且一次又一次地耐心给他分析他作的事情。一次,这个孩子病了,但他还来上课。张彬儒就劝他回家休息。过后又写信安慰他,托别的学生去看他。张彬儒知道他特别喜欢看电影,一次有了一个集体看电影的机会,而这时柳增的身体也快要恢复健康了,张彬儒就特地为他留了票。这孩子感到教师对他的体贴、关怀,渐渐地听从教师的教导,和同学们吵得少了,打得少了。一九五四年快放寒假的时候,这孩子又病了,在病中,他时常想起张彬儒平日讲的英雄黄继光的故事,他说:“黄继光多好,我为什么不好呢?”当他再回到学校时,果然变了。现在这个“特殊儿童”带上了红领巾。
张彬儒认为,教师应该切实热爱孩子、关心孩子,对有特别困难的孩子,更要给以多方面的帮助。她自己就是这样做的。学生何金忠是一个十一岁的男孩子。他母亲早死了,只剩下赶大车为生的父亲。父亲常常几天不回家,孩子很少受到照顾。张彬儒发现何金忠很不清洁,她就想必须去看看这孩子在家里是怎么生活的。一天中午,张彬儒到这孩子家里去,看到东西放得很乱,她就教给孩子应当怎么收拾。屋里正烧着一个没烟筒的煤炉子,她就帮着孩子抬到院里,并且告诉同院的一位老太太,希望能多照顾这孩子。后来又发觉这孩子老穿一件单衣,很少洗换。张彬儒告诉孩子,要他每隔两天自己小洗一次,过几天拿到她家,她给大洗一次。孩子照着做了。张彬儒给孩子把丢掉的钮扣也钉上。
张彬儒就是这样用母亲的心关怀着她的学生们。在她这样的教育下,一个显著的效果是:孩子们有了体力劳动的习惯。孩子们不再用“妈妈没空”为理由,而任手巾脏、口罩脏了。孩子们自己可以洗了。
张彬儒对学习特别好的学生也丝毫不放松。张绪春是每一学期每一门功课都得五分的好学生。一天休息的时候,这孩子得意洋洋地对张彬儒说:“我妈妈每天都给我准备好吃的。”原来因为他是独子,母亲特别疼他,不同于对他的姐姐妹妹。张彬儒立即告诉孩子说,自己身体好好的,不应该这样特殊,要他主动向母亲提出大家吃什么,他也吃什么。这孩子回去果然向母亲说了。张彬儒见到他母亲时又详细说明了理由,终于使他母亲改正了这一缺点。这是生活小事,可是它却关系着孩子的思想和品德的成长和发展。
“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所以一个教师也必须好好检点自己,他应该感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着这样严格的监督。”(加里宁)张彬儒说,她对这几句话感受最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