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走出无声世界——绥化地区聋哑康复中心纪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2-04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体育)
专栏:

  走出无声世界
  ——绥化地区聋哑康复中心纪事
  曲少峰 任建民
  “大家一起来
  奉献一片爱
  同在一片蓝天下
  聋儿有未来……”
  听了聋哑儿发自内心的歌声,人们才相信,黑龙江省绥化地区聋哑康复中心训练的“哑巴”真的会说话了。
  就在内蒙古扎赉特旗好力保乡农民沈利第一次听到聋儿子沈洪福叫“爸爸”的时候,这条汉子禁不住眼睛湿润了,一把搂住儿子,成串的泪珠夺眶而出。聋儿王孝春的家长听到孩子会说话、会唱歌,高兴得欣喜若狂。这位朴实的农民竟开着四轮车,拉来一车大米和一头大肥猪,还带来屠宰手,非要在康复中心杀猪,“吃个喜儿”庆贺庆贺。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现有聋哑人1800万。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数字后面是一个个为健康人所无法尽知的悲伤世界。
  为寻找一条帮助聋哑儿走向有声世界的途径,全国各地有3000多家聋哑康复中心在积极探索,不少聋哑儿可能学会发音,但仍听不到声响。
  这一无情现实引起了黑龙江省绥化地区科协干部孙友贵的注意。3岁起患小儿麻痹症,使他深深体会到残疾人的痛苦。1993年8月,在地区科协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他牵头成立了聋哑康复中心。
  几年来,来自全国各地的300多名聋儿在中心训练下康复。康复后的聋儿已经接受普幼、普小教育的达170多人,接近聋儿总数的60%,是《中国残疾人事业“九五”计划纲要》规定比率的4倍多。
  孙有贵原来是个“外行”,为了适应工作需要,他攻读了医学、心理学等有关教材,并在实践中摸索、探讨着聋儿康复的新方法、新途径。他还培养了一批业务过硬的专业康复队伍。康复师商春秀是怀着好奇心到这儿应聘的。训练上岗后才发现,她这个刚出校门没几天的女孩,却要担当起近似母亲的角色,每天和6个3至5岁的聋哑儿吃住在一起,不仅要照顾他们的生活,还要一刻不停地教他们说话。“我经常累得想一觉睡过去啥都不做了,可一听到教了挺长时间的一个音儿终于从聋儿嘴里发出的时候,那份惊喜难以用语言表达。”中心20多名康复师中,一半以上拥有大专文凭。她们被誉为特殊的保姆、特殊的教师、特殊的“妈妈”。
  在人生的历史上,康复的聋儿也难忘这一天,他们给康复师们写来了一封封真挚平实的信,有的虽然只写了“教师,您好,我很想你,谢谢!”几个字,却表达了他们无尽的情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